大力推进乡村振兴 让生态宜居乡村成为新时代“罗江名片”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1-03-03 16:15:41 编辑:唐磊 点击:
走进德阳市罗江区白马关镇万佛村,一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新改建的民宿新颖别致。村民代昔芝在自家院落旁察看新建的污水处理设施是否运行正常。她高兴地说:“建了处理设施后,院子干净了,蚊虫也少了。以前冲厕所都不敢用水,生怕厕所满了粪水外流,洗衣服的水就流到阴沟里,又脏又臭,蚊子又多。”

“我们采用化粪池+微动力小型净化槽分散式处理设施,将污水收集处理后达标排放用于浇地,每天只需要7角钱的电费。”区城乡管理局负责“厕污共治”的工作人员简恩海介绍,“厕污共治”就是居民厕所粪污和生活废水污水一起治理,让村民生活环境得到彻底改善。
近年来,德阳市罗江区大力实施“千村示范”工程,以垃圾、厕所、污水、彩钢棚“四大革命”为抓手,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改善乡村面貌,以扎实行动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以“五步走”“六个好”助力生态改善
窗明几净,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农具摆放有序、院外柴草堆放整齐,屋前小池流水潺潺,远处春和景明青山可望……这是罗江区鄢家镇星光村村民龙墩仁家小院的景象。
“以前,我们这里基本是鸡鸭遍地跑垃圾靠风刮,城里的娃娃们过节回来都很不习惯,哪里还期望有人来耍嘛。”龙大爷回忆说。而现在的星光村居环境已得到大幅改善,家家户户小院落打得井井有条,整个村子走一遍,干净整洁是最深刻的“罗江印象”。
2009年以来,罗江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五步走”模式因其“资金可筹集、农户可参与、经验可复制、运行可持续”的显著优势跻身全省标杆、全国典范。 近年来,“罗江模式”不断探索完善,形成了“户分类、组定点、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升级模式。同时,按照“环卫设施覆盖到户、保洁队伍延伸到组、回收站点设置到村、中转设施覆盖到镇”的标准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体系,对所有行政村垃圾收转运设施以及7个镇的垃圾中转站进行提标升级,以农户为单位推进垃圾分类减量“五步走”,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卖钱(可回收)、可堆肥、不可处理三类,实施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有力推动了农村环境治理质的提升。
按照“卫生搞好、柴草堆好、畜禽管好、衣被叠好、家具摆好、农具放好”的“六个好”标准,开展“美丽乡村•巾帼引领”卫生文明家庭创建行动和家庭卫生评比等系列行动,将卫生习惯和垃圾处理纳入《村规民约》通过“卫生好不好,微信扫一扫”亮美揭丑,设立“六个好”红黑榜。2020年,共为100个美丽幸福院落、1000户星级卫生文明户挂牌。
以“户户达标”进行“厕污共治”实现生态宜居
生态和宜居相辅相成。针对农村环境治理的痛点和难点,罗江在全区乡村掀起“厕污共治”、彩钢棚革命(农房风貌整治)的高潮,全力整治农村面临的环境突出问题。
2019年以来,罗江区全面推进户厕改造,将厨房污水、生活废水和厕所粪污收集接入污水处理设施,实施“粪污完全处理、粪渣堆肥还地、废水就近利用”的“厕污共治”罗江模式。截至2020年底,全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6.24%,已有62个村33666户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综合利用和处理能力有效提升,农村环境卫生、村民生活质量大为改观。
在罗江,全部的行政村常态化开展了村庄清洁行动,所有的行政村、村民小组通有硬化道路;全部的行政村配备了保洁人员;省级卫生镇覆盖率达100%,62个村成功创建省级卫生村,覆盖率达94.1%;其中55个行政村建有乡村公共空间及道路照明设施,道路照明设施达到90%;依托植树造林、森林抚育、造林绿化等工程开展营造林工作,三年共完成营造林面积3.16万亩。
同时,按照“固现状、防增量、拆违建、改外观”的思路全域整治彩钢棚,农房风貌焕然一新。
以财政资金为“药引子”构建“三位一体”融资格局实现资金保障
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钱从哪里来?罗江充分发挥财政资金“药引子”作用,区财政先期出资1000万元,在乡村振兴示范带试点建设农村厕所污水治理设施,提升村容村貌。 
此外,政府部门通过整合各类改革试点和项目资金,引导“融资+EPC”、社会资本下乡、专项贷款等社会资本,发动群众共建共享自筹,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主体”投融资格局,解决资金困惑,有力地推动了乡村生态振兴。
据了解,近3年来,罗江共投入2亿多元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干净、整洁、宜居”已经成为罗江印象。(刘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