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路独特浓厚的烟火气——“老成都”记忆青春的代名词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1-03-03 13:16:57编辑:刘默然
如果你要问一个成都本地人,哪里的烟火气最浓?他一定会告诉你:建设路。这条起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街道,是“老成都”记忆里青春的代名词。
上世纪50年代,成都作为全国八个重点建设的中心城市之一,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电子工业和机械工业基地。从此,位于工业基地核心区的建设路拉开了飞速发展的序幕。
家住建设路46号大院的杨阿姨,就是在1965年的时候第一次搬家到这里,那个时候,红光、国光、亚光......大批工厂落户于此,一个个以厂区为圆心的生活圈也逐步形成。每个厂区院落都是“独立王国”,幼儿园、医院、菜市保障了居民的基本生活,但厂区之间的家属也基本上很少来往。“那个时候这里还是热闹,百货大楼、电影院啥的都有,门口只有唯一的6路公交车,从现在川报大厦开到二仙桥,再到我们这里。以前的房子嘛,都是标准的筒子楼,同一楼层的几家还要共用厕所,生活条件和现在比是比较艰苦的。”杨阿姨回忆道。
穿越56年时光来到今天的建设路,伊藤洋华堂、钻石广场满足了周边居民一站式的购物需求,网红小吃街每天吸引着大批学生、游客前来“打卡”。人们休闲、娱乐的方式在不断变化和升级,但建设路的繁华和烟火却一如往昔。
提到自己居住的46号大院,杨阿姨更是感触颇深。这个院子是90年代工商银行为职工和家属修建的宿舍楼,住了快30年,房子已经出现破损、漏水等情况,住在这里的居民也因为房屋的几轮交易变得复杂起来。“前几年我都想搬出去了,之前这个环境确实住起恼火。”    
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成华区落实成都市委“中优”部署,在繁华都市中兴建了一个个小公园、微绿地,改造了一处处老旧小区。近两年,杨阿姨家所在小区进行了全面改造,安装了健身器材等设施,原来的小区问题彻底得到了整治。去年,杨阿姨家门口500米远的地铁6号线正式通车,多路公交车和地铁使得出行变得极为便利。到了周末,社区引入的社会组织专门邀请老师为“巧手队”里20多位老人教授手工编织、插花、剪纸等课程,杨阿姨的业余生活也丰富起来了,邻里关系也越来越和谐融洽。
在新的城市发展中,成华区始终坚持新思想引领、新理念统揽,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聚焦社区这个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初步实现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社会有认同。
如今的建设路,要用隐在市井中的花艺茶坊、落在街角处的小书店、藏在街巷里的咖啡厅,推动美学体验和城市文化融入“衣、食、住、行、游、购、娱”,让更加丰富美好的城市生活体验成就独特的烟火气和休闲味,让“公园城市让市民生活更美好”成为现代都市更广泛的社会共识。
穿越时光的河流,建设路在新与旧的碰撞中兼容并蓄,幸福美好生活在这里得到了极好的诠释。(汤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