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松潘:三年帮扶,把“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播种在高原深处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0-09-29 10:41:47 编辑:谢川霞 点击:
四川省松潘县红土镇红扎村,海拔2900多米,属典型的藏族聚居地、贫困村。2013年以前,由于地处高半山,精准扶贫工作尚未全面启动,红扎村脱贫内生动力不足,农牧民思想观念落后,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成了该村退出贫困序列的一道难关。
缘起 结对篇
2017年9月大邑县对口支援松潘建设,“扶贫必先扶智”成了对口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

同年11月,由大邑县沙渠学校10多名教师组成的先行交流队伍,到达红扎中心小学开展帮扶工作。一下车,来不及寒暄几句,沙渠学校校长石杰率先组织老师从车上,卸下一箱箱从大邑运来的作业本、书籍、粉笔以及一批篮球和足球。随即,又在红扎中心小学的一间教室,开会商议帮扶事宜。
红扎中心小学作为领近四个村唯一一所六年制学校,担负着重要脱贫扶智角色。沙渠学校地处成都市大邑县智能制造产业园区,经济与教育发展同步,多年来坚守“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学水平在大邑县同类学校中居前茅。
会上,沙渠石杰校长诚恳地说:“扶贫不能同过去一样,光是给钱给东西,我们的力量有限,也不能达到教育扶贫的真正目的。”这点红扎中心小学校长索朗•邓杰身同感受,他说:“这里虽然交通不便,地方偏僻,但民风淳朴,村民渴望教育,孩子们也渴望通过学习知识,来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沙渠学校校长石杰悉心倾听,红扎乡中心小学的基本情况,对红扎小学在管理、教学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不同的建议,两边学校的教师也就不同的学科作了探讨。敲定帮扶协议后,石杰校长当即拍板,决定采取教师之间的“一对一”结亲帮扶。谁料,这一帮扶竟延续了三年。
互融 教研篇
沙渠学校坐落在成都市大邑县中小型企业工业园区沙渠街道,校训题曰筑渠引水,吹沙炼金。经过多年发展,沙渠学校基于实际情况摸索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
在对口帮扶红扎中心小学的三年时间里,沙渠中学先后三次捐献不同物资,以“走出去,请进来,互学互融”的帮扶举措,组织将沙渠学校教研组长和优秀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多次给予红扎中心小学教学方面的智力支持。同时,邀请红扎小学教师队伍,前往沙渠中心观摩学习。
几经准备,2018年至2019年红扎中心小学组织教师,两度到沙渠学校参观“取经”。沙渠学校想方设法,因地制宜,结合学校多年的办学经验,详细介绍了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常规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
同时,安排红扎中心学校的老师们走进课堂,观摩沙渠学校冯敏老师的复习课《两位数除法》,以及另一位潘丽冲老师的习作课《你来比划我来猜》两种不同的专业教学演示。连续几个小时下来,一套丰富且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理念,灌输到红扎中心学校参观学习的老师心里。
大邑之行结束后,如何把脱贫攻坚和做好乡村教育事业相结合,成为那次活动中红扎中心学校老师们最大的收获。
红扎中心小学逐步完善教学中的不足,一个学期接一个学期去提升,经过三年努力,把学校从全县倒数25名上升至16名,一跃成为松潘县二类学校办学综合成绩第三名。这一切离不开沙渠学校,大邑县对松潘教育的全方位援助。
真心 温情篇

2020年国庆来临前,大邑县对口帮扶工作队母建民(挂职松潘县教育局)带队,杨康(挂职松潘县委宣传部)积极协调,沙渠中学副校长杨炀,以及学校工会主席罗德松和各年级组长,再次来到红扎中心小学,在寒冬来临前,代表沙渠学校全体师生给红扎小学的学生送去过冬的棉衣、校服。
此时,红扎村已经彻底脱掉了“贫帽”,红扎中心小学整体面貌也焕然一新。大邑县对口帮扶松潘县的脱贫“扶智”事业,先后派遣近40名支教老师后,将在今年年底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沙渠和红扎,两边相伴三年的老师和学生无一不心生感慨。
捐赠活动结束后,临行前,沙渠学校的老师和红扎中心小学的学生搞了一场小小的游戏,一些老师舍不得放下怀里的学生,令人动容。
一位老师用几行诗表达了内心的情感: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红扎,你知道你的美吗?
我们来告诉你吧!
来时,雨中的格桑花格外醒目,因为它迎风雨而神采焕发;
来时,路旁民俗风格的房子,斑斓的墙绘比雨雾笼罩的山更神秘,因为它给原本可能乏味的生活,增添了“童话”一样的色彩;
来时,热情的老师,可爱的孩子,耐心的家长都是可亲可敬的人,因为他们为这个远远的,远远的地方创造了活力与希望。
走时,我们叹服老师们扎根高原,奉献青春,守望民族教育的崇高情怀!
走时,我们见过此生最动情的风景——两个孩子看见送物资的车离开时,他们一手抱着校服,一手呈队礼手势,端直地站在路边,目光随我们的移动而移动。为之动容,为之一振,为之一赞!
风过,雨也过,一期一会终在阳光里,但愿我们能共同把“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播种在高原深处。(中共松潘县委宣传部 彭艳明 占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