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绣娘”潘玉华:千万次重复精度不减,一双巧手诠释工匠精神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0-06-20 15:54:23编辑:刘婷婷
每一次看国庆阅兵仪式,潘玉华的内心都是无比骄傲和自豪的,“当预警机引领着战斗机编队飞越天安门上空时,看到的是一代人的军工梦想。”预警机是空中指挥所,是整个飞行队伍的神经中枢。而这神经中枢里最精密的一部分器件都是由手工焊接,完成这项工作的正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潘玉华。在四川省总工会“劳动托起中国梦——四川省劳模工匠宣讲活动”开展之际,她被聘为宣讲团重要宣讲人,将以充满温度与人性化的方式讲述她的工匠故事,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助推受众的青春梦想。
潘玉华所在的军工研究所承担着捍卫国家电磁空间安全的重任。她的工作之一是“植柱”:在一块一元硬币大小的电子板上,焊接1144根细小的铅柱。一千多个密密麻麻的小点,用纯手工来保证机械般的精度,没有任何机器辅助全凭手感,潘玉华只需两小时。正是她的这一手绝活为卫星的研发提供了有力保障。
“要做好这项工作,除了执着与专注,没有任何捷径可言。铅柱大小相当于现在的绣花针,把铅柱垂直植入到器械上,要保证植入的垂直精度要小于头发丝直径的1/2,这是要求非常高的。”挑战不可能,潘玉华用了20多年的时间,“第一次接触元器件,值80元钱,没有成形,而且弄断了。师傅说你知道这有多贵重吗?你一个月的工资也买不回来。我心里特别难过,很愧对师傅,自己当时就流泪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师傅派她出差去给战士们维修飞机上的功能模块,她才真正体会到了肩上的责任。那是一场下了整夜的大雪,第二天寒风依旧刺骨,潘玉华维修飞机时发现烙铁的温度不够,于是身边的战士们便把他们的大衣脱下来,围住焊点挡风。那次,潘玉华也见识了战士们在冰天雪地里坚持训练的场景。尽管部队条件艰苦,可战士们还是给她腾出一间最温暖的宿舍、准备了全新的被褥,还特意给她打来开水烫烫手。
战士们的真情和对国家的忠诚深深感动了潘玉华。那也是她第一次接触飞机,见到真正的飞行员。飞机修好了,战士们还邀请潘玉华参观了他们高难度的飞行训练,那场面震撼了她的内心。“真正看到我做的东西,谁在使用它,谁在进行操控、进行掌握的时候,是非常自豪的。我对自己的要求会更加苛刻,因为他们的生命是由我们来保障的。”潘玉华说。
潘玉华在军工精细焊接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0多年,这20年她每天琢磨的都是精业磨技、心手如一。
同事们说,在工间休息的时候,总能看到潘玉华带着徒弟们做投硬币的练习,为的就是练准度、磨性子。在一个盛满水的杯子中,投入40枚一元硬币,保证杯子里的水一滴都不溢出,潘玉华的最高纪录可以做到45枚。不工作时,潘玉华喜欢边看电视边绣十字绣。绣十字绣可以锻炼她手的精准度,她希望生活中的刻苦练习可以把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变成驾轻就熟的绝活。
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潘玉华还将技能言传身教。潘玉华带领了以她名字命名的“潘玉华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团队迎难而上,开展技能创新,解决技术难题,培养了很多高技能人才。其中,团队一名成员获得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称号,6名获得成都市技术能手称号,1名获得IPC大赛西南赛区亚军、2名获得季军。
完美、极致是潘玉华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屏气凝神,一动不动,哪怕身体僵硬,哪怕眼花腿肿,从初入工厂的年轻学徒到手工焊接领域的顶尖高手。她赢得了“大国工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第三届中国质量奖(个人)”“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四川省五一巾帼奖章”等诸多荣誉。她用任劳任怨、踏实肯干、苦心钻研的精神和行动诠释了“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的意义,也因此成就了“军工绣娘”的美名。(谢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