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凛冽寒冬到春暖花开,广元朝天区“特色农业助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进行曲”从未停顿。
云雾山镇解放村绵延连片的密植桑树青翠欲滴,桑园一角的桑果已然缀上枝头。“去年我家养了五张蚕,收入近万元;今年准备继续扩大养蚕规模,争取养个7、8张。”打扫蚕室、给蚕具逐一消毒,68岁的贫困户杨朝明一大早就忙开了,他喜滋滋地说道。
“密植桑,简养蚕,十七八天见现钱。”脱贫攻坚以来,解放村传统的蚕桑产业焕发了新活力,银蚕玉茧变成了真金白银,让群众们的腰包鼓了起来。据了解,为了通过专业、高效、集约化的养蚕技术来提高蚕茧的产量与质量,促进群众增收,解放村采取“公司+专合社+产业园+党员+农户”的发展模式,规划建设了集养蚕、科研示范、教育教学为一体的200余亩的现代蚕桑产业示范园,并在园区内建起了400平米的标准化蚕室,供群众免费使用。目前,全村桑树栽植面积高达357亩;今年预计养蚕500余张、产值80余万元,产业户户均增收近万元。
农业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脱贫攻坚以来,云雾山镇立足各村实际、深挖各村资源,按照“一心一轴两环三带”总体布局,采取多元化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各类特色农业产业,逐步实现了“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农业产业目标,特色产业助农按下脱贫、增收、致富的加速键。
初夏时节的新滩村猕猴桃产业园区,一派生机勃发。园区内地势低的猕猴桃已挂上嫩绿的初果,地势高的猕猴桃却还处于盛花期。在阵阵扑鼻而来的花香中,52岁的贫困户杨其文正在为自家的猕猴桃进行疏花授粉。杨其文说,他种植猕猴桃如今已有4个年头,拉线搭架、修枝授粉、疏果套袋,猕猴桃种植技术样样他都了如指掌。“猕猴桃是雌雄异株的作物,单靠自然授粉的方式结出来的果子不理想……”在采取自然授粉的基础上,利用人工辅助授粉,不仅可以减少畸形果,还能提高座果率和果品质量,实现丰产增收。而在杨其文的精心呵护下,他家7亩700余株猕猴桃,全部挂果达到盛产期后,预计年产鲜果5千余公斤、产值将超过9万元。
“从曾经因缺技术致贫的贫困户到如今的猕猴桃种植能手,杨其文同其他群众生活上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党和国家关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安排部署;也得益于全区广大干群共同的艰苦奋斗和顽强拼搏。”驻村第一书记赵祥光介绍,在帮扶单位“产业奖补”措施的激励和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的注入下,新滩村的猕猴桃产业从2016年仅有的7户3千余株已增至63户4万余株(其中贫困户12户6千余株),今年,全村猕猴桃产量预计达15万斤、产值超过100余万元,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在云雾山镇,各村积极谋划村主导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扶贫驱动力,带动贫困户脱贫和群众致富增收,已成为一种新常态。
时下,梧桐村食用菌种植园区的菇农们,正忙着采收尾茬香菇,并趁着好天气,把采回的香菇摊放晾晒。“香菇产业见效快,采菇期长,这棚菇从去年10月份开始采摘,一直要采到今年五月底,目前已经采摘了好几茬了。”菇农蒲海廷满脸堆笑,今年,他家的2.5万袋香菇已为他带来10万元的纯收益。
在菜籽坝、中坝村的200余亩桃李园区内,农户们正忙着给桃李树修枝。目前,该园区已吸引80余户农户参与产业发展,预计投产后每年可实现产业增值、旅游增收200余万元。
与此同时,鲤鱼村的车厘子、石门村的藤椒、金花村的中药材、云雾山村的山茶等产业也完成基本布局和基础建设,正呈方兴未艾、茁壮成长之势……
“一村一品一特色”,美好生活日日新。云雾山镇农业产业体系的日趋完善,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不菲的产业收入”这一目标落地生根、并开出了芳香甜蜜的花朵。 (郭自慧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