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川西北高原“天路” 绘制蜀道上恢宏蓝图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0-04-02 10:15:32 编辑:刘婷婷 点击:

近日,成兰铁路松潘段的云屯堡隧道内,建设工人从3个作业面同时进行开挖作业,为顺利完成建设目标争抢工期。

成兰铁路为电气化铁路,是按国家Ⅰ级铁路标准建设,旅客列车速度目标值为200公里/小时,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规划网中“兰广”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线路起于成都,终点到达兰州,总长727公里,是我国又一条在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修建的“天路”,建成通车后,从成都出发,2小时可到九寨沟,4小时可到兰州,川西北高原也将结束没有铁路的历史。
成兰铁路横穿两个地震单元,通过龙门山褶皱断裂带、松潘甘孜褶皱构造带、西秦岭褶皱构造带,跨越平原、高山峡谷、高原丘陵、黄土边缘四个地貌单元,地质地貌具有“四极三高五复杂”的显著特征(地形切割极为强烈、构造条件极为复杂活跃、岩性条件极为软弱破碎、汶川地震效应极为显著;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和高地质灾害风险;复杂的构造运动历史、复杂的构造形迹、复杂多变的复理岩建造、复杂的地应力环境、复杂的地下水条件的特征)。
作为成兰铁路的重难点控制工程云屯堡隧道,位于松潘县境内,由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承建,全长22.923km,是全亚洲在建铁路最长双线合修隧道,隧道内部含有1座国内首座也是最复杂的立体交叉结构防灾救援站,包含救援平导、疏散横通道、隧底疏散联络通道、平行排烟道、竖井式联络烟道等,布局极其复杂。隧道位于龙门山褶皱断裂、西秦岭褶皱断裂和岷江断裂等三条活动断裂带组成的“A”字形构造区域,穿越地层主要为富水的炭质千枚岩及板岩,具有“四极三高五复杂”的典型地质特征,隧道左侧0.2~1.0km有低于隧道轨面线的岷江,隧道右侧350m有平行发育的岷江支流,隧道内每天都是水泄如注,为原本极具变形、坍塌风险的洞身成倍增加风险,因地震断裂带的影响,整个隧道内形成10个次级褶皱,核部岩体破碎,围岩稳定性较差,极易造成变形、坍塌,被业内人士誉为在“豆花”上修铁路。
面对高风险的修建环境,中铁二局全面实施质量、安全、工期、投资效益、环境保护、技术创新“六位一体”的标准化管理,以机械化、工厂化、专业化、信息化为支撑,以国内已有的、成熟的技术成果为依托,从工艺、工法、工装着手,尊重科学,通过集成、完善、创新,为成兰铁路建设安全有序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改变传统工艺工法。在开挖爆破前,进一步查清开挖后隧区地应力,探明隧道围岩松动圈及岩层方向,为措施制定提供基础数据,以优化结构轮廓、加强支护措施、尽量保护围岩的原则进行控制。抓住锚杆施工效率及作用发挥的及时性,建立“长短结合的锚杆群体系”,达到控制变形的目的,利用双层钢架自身强度,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及时封闭成环,提高整体强度,并通过其他辅助措施保障隧道施工的安全性。
二是引进先进配套工装。工艺工法的改进意味着必须要有足以支撑的配套设备来实现,为此,中铁二局先后以重金引进了TEC型多功能液压钻机、三臂凿岩台车、多功能开挖台架、三臂拱架安装台车、锚杆作业系统、大型喷射机械手、防水板与钢筋安装二合一台架、自行式仰拱移动栈桥、分窗逐层布料系统、带模注浆系统、门架自行式沟槽移动模架、止水带热熔焊机、矮边墙钢筋止水带定位卡具、衬砌喷淋台车等,实现隧道安全作业和标准化施工,打造了隧道关键工序标准化施工崭新局面。
成兰铁路建设的“难”不仅体现在施工上,地理位置、交通环境,都让工程建设雪上加霜。四川省阿坝州属地震、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之一,自成兰铁路建设以来,先后发生过“6.24”茂县山体高位滑坡、“8.8”九寨沟地震等大型灾害,和大大小小几十次的山体滑坡、桥梁冲毁等自然灾害,对本身围岩极差的隧道施工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同时造成了交通不畅带来的建设物资供应短缺问题。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经过中铁二局五年来对软岩大变形控制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一步步总结出控制软岩大变形的施工经验,彻底治住了这一“绊脚石”,施工安全、进度得到了全面提高。
目前,经过地质再分析大变形段落占隧道总长的81.3%,典型段落云屯堡隧道4号横洞工区已施工大变形段落长2678米,占已开挖揭示隧道2859米的93.7%。
“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这是中铁二局成兰铁路建设者们的初心和使命,在这个被誉为全亚洲最长铁路双线合修隧道施工中,凭借坚忍不拔的意志,相信他们能早日实现征服围岩大变形和地震断裂带等诸多地质难题,打造百年精品工程的目标。(松潘县委宣传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