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枝、绑扎、掰芽,春分时节,在眉山市彭山区彭溪镇兴崇村森坪水果家庭农场,农场主、通江县铁溪镇五童坝村村民刘广义带领几位当地村民,正忙着管理50亩葡萄。身后,近万亩葡萄、枇杷等水果园绵延铺展,大学城、高铁站紧挨着水果园。
2013年,刘广义因多种原因负债90多万而致贫,为摘掉穷帽子,他到异乡种葡萄,2017年以来,年纯收入达40余万元,今年初,他被评为第二届“四川脱贫榜样。”
多重叠加致贫,不向困难低头
青龙山位于诺水河镇、铁溪镇之间,海拔1400米,四周重峦叠嶂,境内丛林莽莽,每年冰雪天近90天。五童坝村就坐落在青龙山山巅,村里还完好保留着空山战疫反击站遗址。“交通落后,生产生活环境艰苦,多数村民因此生病或残疾。”2014年,该村纳入国家级贫困村时,村党支部书记刘广虎归纳了这三个最顽固的致贫原因。
在五童坝村,刘广义是公认的能人,种香菇、包工程、搞爆破,每年能挣十来万。但因老婆患有周围神经炎、风湿病,无法进行体力劳动;女儿患有唐氏综合症和先天性心脏病,需要人陪护。母女俩每年医药费就要五六万元,加上儿子读书、家庭生产生活开支,常常入不敷出。
雪上加霜的是,2007年腊月,刘广义骑摩托车到10公里外的铁溪镇街上售卖香菇时,因山势陡峭,道路结冰,不慎滑下50多米高的山崖,导致腰椎、腿骨骨折。在住院治疗了半年、花费15万余元后,固定了两个钢板支架的腰椎可以活动,但双腿丧失了行动能力,家里的顶梁柱轰然倒下。
但刘广义没有认怂,出院后,他在床头套了根橡皮筋,另一头套在腿部,通过拉扯橡皮筋来练习腿部力量,每天至少三次。经过近三年的康复训练,他终于能正常走路了。几年下来,医药费、香菇无人照管的损失、生产生活开支等,让刘广义负债90多万元。
异乡种葡萄,半年不知肉滋味
大巴山孕育了巴中人苦干实干、不等不靠的可贵品质。身体还没完全恢复好,刘广义就四处寻找挣钱的门路,因为腰椎不能太弯曲和承重,做工程、搞爆破这些原“专业”无法进行,种养殖又受限于交通落后、市场狭小,他只好帮人看库房、打小工等,每月收入不到2000元。“这点钱肯定养活不了家人,更谈不上还债。”刘广义寻思,他才40出头,不能再这样“混”日子,得寻找更好的脱贫致富门路。2013年初,刘广义巧遇搞工程时的合伙人柏杨,经打听,他在眉山市彭山区帮人管理葡萄,效益不错。当年4月,刘广义和铁溪镇街道居民郑小光、景祥润前去考察。
“葡萄种植前期投入大,但投产后每亩可收入3—5万元,且水果商上门收购。”2013年11月,刘广义四处借了30多万元,和柏杨、郑小光、景祥润合伙,在眉山市彭山区彭溪镇兴崇村流转了520亩土地,开始在异乡种葡萄。
一开始,他们计划建投资少的露天葡萄园,但接连几天下雨,淋烂了叶子,葡萄苗因此大量死亡。在当地葡萄协会的指导下,他们开始建葡萄园大棚。“大棚、葡萄苗、土地租金、工人工资,每亩投入需2.8万元左右,远远超出当初预算。”为了节约钱,刘广义们每天只煮一顿稀饭,就着泡菜,早上喝一碗出门,中午饿了回来再喝两碗,晚上热热接着喝,两三个月才买一斤肉,四个壮汉还没尝出肉味盘中就空了。“苦行僧”式的日子足足过了半年,葡萄园也逐渐成型,4人脸上才露出了一丝笑容。
年收入40万元,脱贫致富指日可待
“不支付租金工资,葡萄园就要被拍卖。”2016年9月,刘广义4人出现了资金链断裂,无力支付土地租金和工人工资,收获就在眼前,却突然要失去,刘广义4人急得团团转。帮扶五童坝村的通江县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了解情况后,专门召开分析会,提出缩减种植规模、施行精准种植的对策,并帮忙申请了5万元扶贫小额信贷,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有了救急钱,刘广义开始推行精准种植,他只留下50亩葡萄,其余的全部转让出去以回笼资金。2017年葡萄挂果时,他连续47天“白+黑”住在葡萄园里,每天早上不到5点就起床,撩起大棚四周薄膜,让葡萄“吸氧”,并观察棚内温湿度,然后给葡萄浇水、修枝、蔬果、摘叶。还动手修灌渠、水肥一体滴管等基础设施,傍晚再放下薄膜保温,观察葡萄生长情况。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他把妻子接来帮忙,又贷款45万元,购买了30吨内蒙古羊粪作为基肥改良土壤,改种了市场前景更好的阳光玫瑰、巨峰两个品种20亩。
三年多的苦心经营,终于换来回报,2017年,30亩葡萄初投产,“刨去租金、工资、生产成本,每亩纯利润可达1.5万元。”看着手机里收购商转来的40多万元葡萄款,刘广义笑得流出了眼泪。
“穷不可怕,现在政策好、门路宽,只要肯吃苦,再穷也能脱贫致富。”刘广义说,前两年,葡萄园获得丰收,每年纯收入都有40多万元,尽管他还有近50万元贷款,但对未来他还是满怀信心。“我计划一边种葡萄,一边打造花园式采摘园,走农旅结合的路子,2年后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四川省电视艺术家协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