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遂宁市九莲洲生态湿地公园迎来红嘴鸥的到访。刘昌松摄(视觉四川)
龙泉山迁徙猛禽监测现场。蒋志友摄
黑翅长脚鹬。刘钧摄
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刘钧摄
黑颈鹤。阙品甲摄
1
四川鸟类名录“过时”了。此前四川鸟类分类与分布最完整、最重要的论著,已是1997年出版的《四川鸟类鉴定手册》。需要摸清家底,为保护鸟类提供基础数据。
2
鸟儿“一言不合”就飞走,怎么点名?简言之——“肉测”。通常以天为单位,看到一只记录一只,从头顶掠过的一个黑点都不放过。
3
“鸟口普查”已形成名录,还为生态保护建言献策。比如,促进213国道若尔盖境内的路段完善设施,建议成都青龙湖湿地公园减少游船数量和路线。
“大国点名,没你不行”。11月1日零时,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式入户,全省近60万人口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将访问逾3000万户家庭,查清超过1亿登记人口的基本情况。
几乎同一时间,四川还有一项“普查”活动也在持续进行。不过查的不是人口,而是“鸟口”。
“鸟口”点名,怎么个点法?近日,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走近“鸟口普查”调查团队,为您揭秘。
A
为啥要普查?
摸清家底,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依据
11月15日,成都龙泉山,阴转多云。“快!那里有只红隼!”成都观鸟会成员王惠左手攥着双筒望远镜,右手顺势指向天空,大声疾呼。一旁的另一名成员蒋志友立即端起相机“咔咔咔”按快门,拍下一只振翅翱翔的红隼。随后,两人记录下观测数据。
他们正在进行的是龙泉山迁徙猛禽监测——这是成都观鸟会调查团队参与的四川“鸟口普查”内容之一。
与人口普查的目的一致,“鸟口普查”也是为了摸清家底,这样才能为保护鸟类提供基础数据。
成都观鸟会理事长沈尤有着多年观鸟经历,在他看来,野生鸟类是生态晴雨表,在同一地点持续观测,如果发现鸟类减少,可能是它的栖息地遭到破坏、食物减少,那么这就警示人类活动需要做出调整。比如,成都建设公园城市,也需要参考生物多样性指标,“鸟口普查”的数据不可或缺。
人口普查已经进行到第七次,但“鸟口普查”,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处于零星、分散调查状态。四川的鸟类系统调查数据缺乏,尤其是鸟类随生态环境变化的动态数据更为欠缺。
1997年出版的《四川鸟类鉴定手册》,是此前四川鸟类分类与分布最完整也是最重要的论著,距今已有23年。“当时条件有限,调查一方面结合历史发现,另一方面依靠动物标本进行统计,手册还是手绘的。”曾参与四川鸟类早期调查的省林业和草原局高级工程师隆廷伦说。
据历史资料显示,四川鸟类资源非常丰富,记录到的种类在国内仅次于云南,珍稀特有鸟类数量居全国第一。近年来,几乎每年都有新的鸟类观测记录出现,但这本手册一直没有补充和更新。“四川需要一份新的鸟类名录。”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助理研究员阙品甲博士说,几年前,成都观鸟会有意识地收集零散信息,希望能进行系统、规范的“鸟口普查”。
B
点名怎么点?
记录鸟种数量而非个体,天上一个黑点都不放过
“人口普查的调查方式是入户,‘鸟口普查’总不能一个一个去找鸟窝。”沈尤笑着说,鸟类系统调查数据缺乏,正是因为“鸟口普查”难度很大。
首先,鸟在天上飞,不可能待在那儿不动等你慢慢观察;第二,很多鸟类会迁徙,“一言不合”就飞走了,难以寻觅。
那“鸟口普查”怎么进行?沈尤介绍,从普查内容来看,主要记录鸟种数量,而不是统计鸟类的个体数量。“比如说,我们会记录四川有喜鹊这种鸟类,而不会去统计四川有多少只喜鹊。”鸟类观测员对在四川境内观测到的鸟种做记录,通常以天为单位时间,看到一只记录一只,总的鸟种是一个持续的加法过程。
跟人口普查一致的是,鸟类也分“常住鸟口”和“流动鸟口”。“常住鸟”也叫留鸟,喜欢待在一个区域不动;而“流动鸟”即候鸟,随季节变换迁徙。“鸟口普查”需要对鸟类的留居类型和具体行为方式等进行观察统计,并对其特征和趋势进行分析,以此掌握鸟类分类与分布和繁殖、迁徙等活动信息。
观测和记录是普查的基础。中科院博士朱磊和蒋志友负责牵头猛禽调查。几乎每个晴朗的周末,蒋志友都会组织志愿者登上龙泉山。龙泉山猛禽多、离市区近、地势高、视野开阔,是成都最佳猛禽观测点。“成都观鸟会编制了《成都150种常见鸟类手册》,组织专家对志愿者进行了培训,还制定了统一的调查表。”蒋志友说。
考虑到迁徙习性,猛禽观测主要分春季3月至5月和秋季9月至10月。
观测有门道。“先裸眼观察,快速锁定那只鸟。再用双筒望远镜缩小视野,最后用单筒望远镜观察羽毛等细节。”蒋志友说,辨别鸟类考体力也考眼力,山上一待就是一整天,要从鸟身上的羽毛颜色、纹路或某个部位的特征进行快速辨认。
“观测记录尤其需要细心。”王惠说,即便是从头顶掠过的一个黑点也要记录下来。
从去年3月到今年11月,蒋志友共组织40多次公众观赏观测猛禽活动,参与者达1200余人次,累计观测记录近3000只猛禽。
“水鸟调查和猛禽不同。”阙品甲说,调查重点区域为成都平原,包括岷江流域的“新津-彭山-眉山”段,沱江流域的“广汉鸭子河-德阳旌湖”区域,雅安青衣江流域,以及成都市的锦湖公园、青龙湖湿地公园等。
每年1月左右,越冬水鸟的数量和种类都比较稳定时,一般会组织多次越冬水鸟同步调查,以免重复统计。“此外,平时观鸟爱好者提供的观测数据,也可能被采用,但须提供详细观测信息,尤其是照片。”阙品甲说。
同时,德阳、绵阳、自贡、乐山、南充、雅安、眉山等地观鸟组织与爱好者,按照类似方式组织“鸟口普查”,再由成都观鸟会对调查数据进行汇总和发布。
C
普查有啥成果?
更新鸟类名录,还促进生态建设软硬件完善
今年3月,调查团队成员在核心期刊《四川动物》发表论文《四川省鸟类名录的修订与更新》。数据显示,四川目前共记录野生鸟类757种,较1997年《四川鸟类鉴定手册》记录新增135种;以雀形目鸟类最多,占四川省鸟类种数的58%,共439种。
数据正是来源于“鸟口普查”的成果,其背后是无数观测员的心血和翔实的资料支撑。
调查团队结合最新观测数据,以《四川鸟类鉴定手册》为基准,综合最近20余年的鸟类分布记录,对四川境内分布的鸟类物种数进行了系统梳理和修订,最终形成了《四川省鸟类名录的修订与更新》。其中记录的757种鸟类,除去新描述定名的新物种和因分类修订由亚种提升为种的变化外,最新的分布记录有107种,有66种由观鸟爱好者或鸟类摄影爱好者首先发现记录。
这些数据来源于收集到的408篇(本)论文或者专著,审阅了5899条观鸟记录。公开发表的论文、专著是最主要和最可靠的来源,还包括一些可经求证的信息、博物馆收藏的标本等。
专家表示,四川鸟类记录种类的增多,离不开“鸟口普查”的推进,发现了以前没有发现的物种。
“不仅是得到一组数据。”沈尤说,这些年,结合鸟类调查工作,他们为生态保护建言献策。比如,曾在213国道若尔盖境内的3个路段展开历时多年的野生动物公路伤害调查,形成意见和建议,公路上多了减速带、电子眼,强制车辆减速,有效降低了公路伤害发生率。他们还发现成都青龙湖湿地公园里的游船对野生鸟类造成了干扰。经建议和沟通,公园减少了游船数量和班次,改变了路线。
调查团队还助力成都推动湿地保护立法。沈尤等参与制定的《关于尽快制定成都市湿地保护条例议案》,成为2013年成都市人大的一号议案。
在沈尤看来,鸟类调查是一门公共科学,门槛也不高,装备只需一台望远镜、一个照相机,但因缺专业调查队员和专项经费支持,这项工作面临困扰。
“需要更广泛的参与。”沈尤说,美国每年有将近5000万人次观鸟,英国近70%的人群都是观鸟爱好者。他建议,加大自然教育力度,让更多观鸟人士加入到调查团队中,一起将“鸟口普查”进行下去。(王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