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晚8点,金融城双塔亮灯,向抗疫与防汛英雄们表达崇高敬意
王静宇(右一)
马勇
冯奕
张仁卿
从来就没有从天而降的超人,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前线医护人员为战“疫”冲锋陷阵。在他们的背后,有警察,记者,基层工作者等许许多多平凡的人,他们恪尽职守、担当有为,为守护人民群众健康甘于奉献。昨日,四川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防汛救灾表彰大会隆重举行。英雄的事迹一次又一次地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
四川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副院长、副主任医师 张仁卿
疫情不退 他亦不退
2020年的春节,一个让无数人难忘的节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节日的祥和,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张仁卿选择逆行,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随后,他与省市专家组各位专家一道参与了患者救治工作。他所在的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为成都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定点收治医疗机构,成都市所有重症、危重症患者都在这里接受治疗。
从1月16日开始,他一直战斗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既是“战士”也是“指挥官”;作为专家组的组长,他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病人凌晨两三点发病,医护人员都会打电话给张仁卿,无论多晚,他总会第一时间接起电话;他的时间安排总是围绕着病人转,晚饭时间常常在晚上9点过后……
在张仁卿的带领下,医院精锐医护团队严格按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对患者积极给予α干扰素雾化、口服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克力芝)等抗病毒治疗,以及抗感染、祛痰等对症支持治疗,对合并有其他系统,如心脏、肾脏、内分泌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给予专科会诊及治疗,进行心理干预、营养支持等,严格落实省市专家指导意见实行一人一方案精准施治;同时,还依托“国家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成都)”组成新冠肺炎中西医结合治疗团队,开展中医、西医专家联合会诊,分析病例发病特点和症型,坚持“三因制宜”原则,形成“一人一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每例患者平均服用中药汤剂4剂,发热均在短期内缓解,咳嗽和气促症状改善,临床取得良好疗效。
“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们要有不胜不退的信念,要有严谨细致的作风,大家齐心协力,一定可以打赢!”张仁卿表示。
四川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师 冯奕
当一名白衣天使无怨无悔
“当一名白衣天使,为患者架起生命的桥梁,我无怨无悔!从踏入社会的那天起,我就把自己的青春和命运交付给了护理事业,当一名白衣天使,用无私的奉献为患者架起生命的桥梁,我无怨无悔……”昨日,拿到沉甸甸的荣誉,冯奕眼里有泪,心潮澎湃。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毅然决然地选择加入小分队,成为第一批援助成都市公卫中心医疗队的一员。
2月5日晚上,一通紧急电话通知冯奕立刻支援成都市公卫中心,她没有犹豫,仿佛早就做好了准备,简短地跟家人说明原因后于2月6日直接投身于新冠肺炎疫情危重患者的救治工作中。作为有着8年ICU工作经验的专科护士,她一进病房就主动接手气管插管及CRRT重症患者的救治,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每天一忙起来就是7、8个小时。哪怕外面仍是寒冬,过不了一会儿她就会汗流浃背,脸上的N95口罩隔绝了空气中的病毒,也磨破了她的鼻梁、脸颊,但绝不会隔绝她对治疗病人的热情。
冯奕告诉记者,护目镜长期佩戴,雾气凝结成水珠不断往下滴,使得她视线模糊,也导致了医疗护理过程中的诸多不便,穿刺时为了尽量减少雾气只能憋住气争取一次成功,如果雾气太多要经常晃动头利用镜面上的水珠将其冲刷干净;戴着厚厚的双层手套让她的手不再那么灵巧,每次采血、穿刺的操作都是对临床经验的一次极大挑战;穿脱衣服至少需要20分钟以上,上个厕所的代价太大,所以为了节约时间大家都不喝水,8个小时下来每个人都唇焦口燥。然而这一切困难就这么扛过来了。
在特殊的环境里面对高强度、高压力、高要求的工作状态,大家考虑的是病员呼吸是否顺畅,有没有胸闷气急,心率是否正常,小便有没有,血压是否稳定……而不是医护人员自己的身体状况。
每次看到通过医护人员的努力,患者由危重症、重症转为轻症,轻症转为治愈出院与家人团聚,就是对她以及所有医护人员最好的褒奖。
四川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成都市公安局双流区分局治安管理大队民警 马勇
守好全川疫情防控“空港第一关”
马勇今年40岁,战“疫”期间,坚定守好全川疫情防控的“空港第一关”,他和战友们累计接待航班1600余个。现在,马勇仍带队战斗在接机转运安保一线。“这份荣光不只属于我,它凝聚着集体的艰辛与付出。”他说,在今后的工作中,哪里有危险,他就会战斗在哪里;哪里有群众需要,他仍将义无反顾、冲锋在前。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是全国第四大航空枢纽,双流区作为机场所在地,按照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统一部署,设置了多个集中医学观察点,双流公安参与开展接机、泊运转移以及观察点的安保任务。马勇不仅主动请缨参战,还自愿到最危险的“密切接触者”观察点执勤。
2月1日至23日,他带领6名辅警,驻点24小时守护,累计接待留观人员110人,其中38人与被确诊新冠肺炎患者有密切接触,另外72人与高度疑似病例有密切接触。“严防疫情扩散,我们在岗一分钟就要履职六十秒。”马勇知道,守护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既然挡在了“接触者”与广大市民中间,就要坚守生命防线,驻点守护就是战斗,
随着国内疫情形势好转,马勇刚结束隔离期,还没来得及休整,防范境外疫情输入的战斗号角就吹响了。双流公安成立工作专班负责国内重点疫区和国际航班旅客入境来川的接机转运安保工作。马勇第一时间向组织提交请战书,并被确定为党员先锋队组长。
他将12名警力分成三组轮班,每组4人,每班24小时,时刻在机场指定位置待命,有从疫情高发国家直飞入境或者从国内其他口岸入境转乘国内航班抵蓉的乘客时,马勇他们要第一时间到停机位,联合其他工作组,引导旅客接受体温检测及相关信息采集,随后跟车转运至不同的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
马勇和战友们累计接待航班1600余个,平安护送旅客1800多批次、共计18340人。夺取了机场作战单元安保勤务零差错、参战警力零感染、服务旅客零投诉的战果,为全川疫情防控取得胜利贡献了公安力量。
四川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
成都日报社群工部记者 王静宇
勇敢担起“90后”媒体人的责任
在成都日报社群工部,王静宇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90后”的她面容姣好,年轻又有活力,浑身散发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昨日下午,载誉归来的她显得腼腆又安静。“就是干好本职工作,党委政府和人民给予了我最高的奖赏,我很幸运,我会更加努力。非常感谢!”她由衷地表示。
今年初,一场来势汹涌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牵动人心。1月21日凌晨接近2点,省卫健委官方通报,有两例疑似病例在定点医院隔离诊疗。负责医疗战线采访报道的王静宇赶紧将睡意收起,在通报基础上,立刻联系采访,报道专家科普、成都设定点医院等防护举措,第一时间让该消息得以在《成都日报》和新媒体及时发布。
这则新闻也成为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开端,从那天起直至现在,王静宇保持每天都在《成都日报》或者新媒体上发至少一篇动态稿件或者科普稿件的工作强度。她的稿件就是一颗定心丸,让读者感受到安定人心的力量。
从1月21日起,王静宇迅速进入“战时状态”,扛起党报记者的职责,走进我市各大医院发热门诊、疫情隔离区、疾控中心、机场、新闻发布会现场、疫情防控各职能部门值班值守或检查点,保持着全天候新闻采访报道。她从没有向单位提出过任何要求,也从不会说自己的采访有多么危险和困难,一名“90后”的年轻记者,就这样默默地扛起了责任与担当的大旗。
1月28日,得知四川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已痊愈即将出院的好消息,她立即赶往市公卫中心,提前采访接诊专家,做好内容储备。次日一早,再次到医院隔离区外蹲守。大约1小时后,患者杨先生在医护人员的陪伴下缓缓走进大家的视野,她立即走上前去,记录下最真实的影像和最真切的声音,并第一时间将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向市民传递,分享鼓舞与感动。
短短几个月,她写下《感动!今天这群人为成都人民的健康立下“请战书”》《使用过的口罩该怎么处理?省卫健委给出了答案》《在成都为祖国加油!9人19个小时完成世卫组织新冠肺炎指南翻译》《超前准备支援战“疫” 成都市公卫中心二期改建将提供370张专用床位》《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一医院)里的“幕后英雄”:想尽一切办法 为一线战士准备“粮草”》《我省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痊愈出院 手写感谢信:“我们的白衣天使们毫不畏惧”》《脸上的勒痕是无言的勋章 本报记者连线四川省援助湖北医疗队的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护士长刘之超》等600余篇报道,以文字、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在新媒体、纸媒等多平台呈现推出,获得大量点击量与转载,一篇篇有思想、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报道背后,凝聚的是王静宇将镜头对向他人的默默付出,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媒体人的光荣使命。(晨迪 何良 摄影 李冬 胡大田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