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游船再次起航,市民和游客畅游锦江本报记者张青青摄
两位市民从开满鲜花的星科北路走过本报记者李冬摄
中心城区作为成都生活城市品牌的主要承载地,千百年来始终是成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面对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市委提出“中优”战略,加快促进“中优”区域布局更优、功能更强、产业更新、品质更高。
“中优”,让这片厚植历史文化底蕴、彰显现代时尚活力的土地得到进一步浸润和升华:企业家有了高品质的创新创业空间,外籍友人有了国际化的社区生活环境,新职业人群有了更具品位的都市消费场景。
功能更优
推动中心城区功能产业升级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成都全方位推动“中优”区域功能产业升级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着眼社区基本单元,聚焦微小建筑修缮、微小公共空间、微小公共服务、微小市政设施、微小道路交通,循序渐进推进社区微更新。
古色古香的街道风格、满是绿意的小游园,配上一批精致的城市家具……今年1月,成都市首条按照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示范街区打造的特色街区——枣子巷中医药文化特色街区正式开街。
硬件过“硬”。按照新的布局,枣子巷与宽窄巷子、寻香道、青羊宫等地有机串连,“泛宽窄巷子成都市井文化、枣子巷医养游、西安路美食、永陵古乐、王家巷工业设计+文创”等消费场景将这条老旧街巷重新“激活”。
软件能“打”。在硬件面貌焕然一新的同时,街区同步推进街区产业由低端向特色精品转变,南京同仁堂等多家中医药文化品牌入驻,一条以健康养生、文化体验、医药旗舰为主导的体验式、场景化、趣味性中医药主题场景式商业文化旅游街区正在呈现。
枣子巷的成功“翻身”,为“中优”区域老旧街道院落的可持续之路给出指引。市委实施“中优”战略的重点之一,就是要全方位推动“中优”区域功能产业升级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难点在哪?“城市更新项目空间规划与产业发展、商业运营等不同步。”市规自局局长唐晓东表示。
如何破题?首要任务是坚持整体谋划、集中连片推进。唐晓东介绍,成都结合天府锦城、锦江绿道和“八街九坊十景”等建设工作,以区域统筹、片区开发的方式实施改造。“同时,我们坚持少拆多改,用好‘绣花’功夫。”唐晓东说,当前,成都着眼社区基本单元,聚焦微小建筑修缮、微小公共空间、微小公共服务、微小市政设施、微小道路交通,循序渐进推进社区微更新。
基础设施的更新带动了产业的更新。一组数据说明:2019年,“中优”区域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8575.7亿元、同比增长10.1%,新经济企业新登记数达7.6万户,人工智能产业营业收入100亿元、关联产业规模超过800亿元,30个商圈、41个特色商业街区加快提档升级,新落户各类首店468家、位列全国第三。
商业更优
“蜀都味、国际范”特色消费场景将逐一呈现
成都正推进“中优”区域高品质消费载体建设。在未来,熊猫、三国、美食等特色元素将进一步融入“中优”区域,“蜀都味、国际范”的特色消费场景也将逐一呈现。
6月12日,作为交子公园商圈引入的首个高端百货业态,成都SKP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遵循TOD开发理念,将打造成为一个集高端商业零售、优美景观风貌、便捷地铁换乘于一体的公园城市商业综合体,助力成都加快打造世界级商圈、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中心城区要实现功能“升级进位”,亟需培育新产业,塑造新场景,发展新业态。
“当前,成都正推进“中优”区域高品质消费载体建设。”市商务局局长张金泉透露,成都正重点推进春熙路、交子公园商圈2个都市级商圈和西部国际博览城、双流空港商圈2个新商圈建设,分类提档升级41条特色商业街区。另一方面,更多消费新场景也在走进我们的生活。“我们深化场景营城理念,加快打造培育八类消费场景,推动‘一场景一示范’。”这意味着,在未来,熊猫、三国、美食等特色元素将进一步融入“中优”区域,“蜀都味、国际范”的特色消费场景也将逐一呈现。
还有更多消费新业态新热点等市民来体验。“我们计划在科创空间和TOD开展试点,探索以高品质社区承载高能级产业的实现路径,培育消费新业态新热点。”张金泉表示,接下来,成都将实施电子商务赋能本地生活服务专项行动,打造智慧应用场景示范项目100个、网络流量基地10个、本地化生活服务平台2个,建设一批电商直播基地。同时,发展后街经济建设“三城三都”,重塑生活场景,启动建设中心城区特色商业街巷114条,年底呈现35条。
文化更优
用活资源丰富和彰显天府文化独特魅力
聚焦“中优”区域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老旧厂房等丰富历史文脉资源,并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和创意策划。
“新青年”希望城市更有节奏感,热衷更精致的时尚空间和活力空间;“老成都”越来越渴望清新、宁静、安逸,乐于享受一盏清茶、一出川剧的慢生活。两个不同群体的现实生活需求,该如何得以平衡?
在“中优”区域或许能找到答案。在这里,丰富的文化底蕴,能让各类人群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的生活需求都能得以满足。
“中优”区域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何将其用好用活?成都下足功夫——聚焦“中优”区域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老旧厂房等丰富历史文脉资源,并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和创意策划,杜甫千诗碑成为城市新的文化景观,东华门遗址公园科学有序推进,有力地丰富和彰显了天府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此期间,重大城市文化设施也得到了跨越式发展。成都博物馆、金融城演艺中心、城市音乐厅等建成投入使用,成都自然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群、金融城艺术中心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加快建设……同时,一批特色文化街区和场景也应运而生——经过系统整治和文化创意植入,一批街巷里弄重新开街,推出了望平坊、大川巷、东门市井等60余条彰显成都生活美学特色的文化街区,以及100个夜游消费文化场景和12个主题周末消费文化旅游场景。
据了解,接下来,成都还将进一步推动武侯三国创意园、成都影视硅谷、东郊记忆等产业功能区协同建设,推进各产业功能区差异化错位发展,构建文旅产业生态圈高质量发展核心战略增长极。本报记者张家华
点位探访
金牛区九里堤北路社区星科北街:
240米小街变身美好生活街区
昨日,买菜回家的李婆婆,走到楼下星科北街时,感觉拎得有点累了。她顺手把菜放在一家外摆餐饮店的餐桌上,又坐在椅子上歇了会儿脚,顿时感觉轻松多了。
“以前这条街全是麻将馆、维修电瓶车的商家,想坐一下也没地方!”李婆婆告诉记者,星科北街如今是九里堤北路社区的“美好生活街区”,不仅变漂亮了,还引进了一大批“好看、好用”的商家。这些商家的经营理念也“新鲜”——外摆区域不仅布置得十分漂亮,还提供给大家免费休息,十分方便。
星科北街的变化,源于金牛区在“中优”提质中对老旧街区的改造。在改造过程中,金牛区创新引入社会企业参与,让企业以运营商的身份对街区风貌、业态进行管理和服务,让这条240米的小街变身“美好生活街区”。
从星汉路拐进星科北街,道路右侧一块小的三角地带上,各色花卉、绿植围绕着“回家的路”的标牌。在240米长的街道中央,绿植环绕,还布局了不同的小空间。记者注意到,整个街区立面外观进行了风貌改造,原来零乱悬挂的空调外机进行了规范放置;顺应“海绵”城市需要,水泥路改成了吸水地砖;在植绿方面,原来的小叶榕如今改种了栾树、日本早樱、桂花、紫薇、石榴、蜡梅,可以做到四季见花,常年见绿,围墙上也巧妙地种植了各种植物,地上的草花常换常新;“温馨邻里·童趣琴音”美好生活街巷的宣传语点明了星科北街的主旨。
沿着道路走过,一家家规划得宜、干净整洁的铺面多已投入使用——中粮鲜饪家、归厨共享厨房(社区老年助餐服务点)、习而远教育、捣蛋鬼艺术培训机构、f2f街镇生鲜直供、莲府鲜面坊、美厨、新生源母婴延续护理中心、厚普空间、菌越鲜……记者发现,丰富的业态覆盖了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九里堤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瑜介绍,在星科北街改造中,街道创新了一种合作模式——引入社会企业新希望集团参与,“新食主义、鲜饪家……这些都是新希望引进来的。”如今,一大批名企也随之来到星科北街拓展市场、服务居民。比如,当代教育集团进行全龄段儿童素质教育提升;厚普空间打造生活美学应用场景……
金牛区木综厂府河桥市场非核心功能疏解项目:
老旧市场变身商业商务中心
工地上塔吊来回运转,工人们正挥汗如雨绑扎钢筋,操作器械;紧邻二环路的一侧,数栋大楼主体已经封顶……这里正是金牛区木综厂府河桥市场非核心功能疏解项目。昨日下午,工地建设如火如荼。
2018年10月之前,这里是府河桥市场,一个装饰装修建材专业市场。设施陈旧、安全隐患多,严重影响区域城市形象,而“中优”战略为府河桥市场这一类传统市场带来了升级改造的契机。
“本项目位于人北TOD核心区,共有375亩,其中公建配套建筑面积将达到145亩。”成都国际商贸城功能区管委会副主任吴世衡表示,通过项目原址升级打造,将非核心功能疏解出去,区域整体环境、配套水平得到大幅度改善,产业能级得到大幅度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也得到大幅度提升,“实现政府、企业、居民多赢。”他介绍道,未来,围绕建设国际一流商业商务中心目标,这一区域将引入吸引年轻人消费的泛娱乐综合体、引进体验消费的新零售商业场景、打造锦江滨河商业街区,并结合成都国际商贸城功能区的主导产业和高品质科创空间的商务办公需求,引进科创和研发有关的企业总部。(陈方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