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等待9年 迈出人生第一步

来源:华西都市报 时间:2020-06-12 09:21:32编辑:刘映红

小春梅练习行走。

医生引导小春梅做步姿训练。
凉山州木里县的小春梅(化名)和小邱(化名)是一对同胞姐妹。7岁的妹妹小邱每天带着双腿残疾的9岁姐姐上学,帮姐姐圆了上学梦。直到近日,姐姐小春梅在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童康复中心接受MDT儿童痉挛管理,康复4天时间,小春梅终于能站起来了,迈出了人生中的第一步。
我是你的“脚”
7岁妹妹带着9岁姐姐上学
“幺儿,重心向右,迈左脚……”6月9日下午,在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童康复中心,小春梅正在孔勉医生的引导下,做改善步姿的训练。看到孩子小心翼翼走到面前,“孔妈妈”开心地鼓掌,小春梅也笑弯了眼睛。一旁的家属赶紧拨通微信视频,让远在家乡的亲人看到小春梅走路的样子。“妹妹,姐姐能自己走路啦!”视频另一端,泪水模糊了亲人们的双眼。
2010年,大女儿小春梅出生,本来是件喜事,但一家人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小春梅因为痉挛型脑性瘫痪,导致双腿残疾无法正常行走。因为行动不便,小春梅到了9岁年龄,却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到学校上学。
“妈妈,我想去学校上学,和同学们玩。”但是,谁去接送孩子上下学?孩子住校谁来照顾呢?“妈妈,我送姐姐去上学!”看到父母为难,与姐姐相差2岁的妹妹小邱说,她可以在学校照顾姐姐的饮食起居。
就这样,小邱一个人带着小春梅乘坐1个多小时的摩托车,来到了学校。每天,妹妹又背又扶又推,带姐姐去教室、宿舍或是食堂。“姐姐,你想去哪儿,就告诉我,我是你的双脚。”小邱对姐姐说。
除了周末,每天早上,老师和同学们都会看到一个小女孩用轮椅推着另一个小女孩上学。日复一日,妹妹坚持带姐姐上学的场景,让师生印象深刻,大家都对姐妹俩照顾有加。
赴成都求医
妈妈不懂汉语孩子当翻译
小春梅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成绩一直保持在班级前几名。看到同学们在操场上跑跳打闹,小春梅虽然不能加入其中,但她练就了一双巧手。“看到同学们玩躲猫猫、跳舞,我就在寝室看书。”小春梅说,她最喜爱美术、数学,常用红色水彩笔画家里爸爸种的玫瑰花。
在爱心基金的帮助下,小春梅获得了到成都求医的机会。回想起半年前初见小春梅的情景,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童康复中心医生孔勉记忆犹新:妈妈用布襁褓背着小春梅,小姨陪在一旁,一家人眼里饱含小心翼翼的希望,又藏不住多次失望后的疑虑。
和医生沟通时,因妈妈不会说汉语,小春梅趴在妈妈背上,为自己治病充当翻译。孔勉告诉小春梅妈妈,像小春梅这样6岁以上的脑瘫孩子,想恢复运动能力,有三种办法:一是牵引按摩、运动训练,二是手术,三是注射肉毒素。第一种见效慢,效果不明显。第二种不但会带来创面,而且手术一旦失败,孩子将面临永久损伤。相比之下,注射肉毒素缓解痉挛,是最好的选择。
但这个选择也面临难题:注射肉毒素治疗疾病,注射手法决定疗效。但问题是注射肉毒素,改变的是孩子身体内部的肌肉,注射点位、注射力度、注射角度、注射深度,都缺乏参考依据,全靠医生“盲打”。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联合超声科、骨科,组合多种医疗“武器”对抗疾病。在超声引导下,医生能看清孩子肌肉的构造、纹理,以及药剂在孩子肌肉内的扩散情况,这样就能用正确的手法“稳、准、精”注射。注射治疗后,骨科用石膏固定,让孩子的双腿保持正确姿势,快速改善运动功能障碍,让孩子获得步行能力。
康复4天时间
从妈妈背上到双脚立地
治疗后第4天,一家人盼望9年的“奇迹”发生了:孩子稳稳地站在诊断室门口,并迈出了人生中第一步、第二步……喜极而泣的泪水中,小春梅仿佛看到,她梦想中的玫瑰徐徐绽放。
不通汉语的妈妈高兴得无以复加,一叠声说出了刚学会的第一句汉语:“谢谢、谢谢、谢谢……”
基金会被小春梅的巨大变化鼓舞,决定资助孩子再进行一个疗程的康复,以便孩子能更好地走起来。
由于疫情,小春梅住院只能由妈妈一人陪护,医护人员对小春梅进行了无微不至的照顾。懂事的小春梅按照治疗计划,准时到治疗室接受治疗,同时还要充当小翻译,让妈妈和治疗团队沟通病情。有一次,“孔妈妈”发现小春梅体温偏高,一问才知道她到成都时,带的都是冬衣,成都入夏后,她没有薄衣服换。于是,“孔妈妈”和同事们一起捐款,为小春梅添置新衣“送清凉”,并给她送来图书和文具。
如今,小春梅已经可以自己独行一段距离,并在妈妈的帮助下,傍晚在医院的院子里乘凉散步,眺望339电视塔五彩缤纷的灯光秀。6月底,小春梅将结束治疗,重返学校。(曹一莎  简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