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空港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0-12-30 16:24:53编辑:刘婷婷
近年来,双流区依托临空和近郊两大核心优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中国航空经济之都,积极探索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路径,并取得了明显成绩。最近,笔者对全区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重点等进行了专题调研和深入思考。
一、全区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现状
近年来,双流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契机,努力探索农业、商业、文创、旅游、体育等多种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涌现了空港花田、黄龙溪欢乐田园、彭镇老茶馆等一批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网红打卡地,推动了全区农商文旅体加速融合发展。
(一)突出绿色生态,融合发展本底进一步夯实。一是城乡融合空间形态初步形成。以“生态优先、多规合一、上下衔接、全域覆盖”为理念,规划形成水韵古镇、医美小镇、牧马山文化小镇等3个绿色生态、产村相融组团特色镇、23个特色村、48个川西林盘为主要架构的“3+23+48”城乡融合空间形态。二是蜀风雅韵的大地景观形象初显。坚持“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理念,以绿道为脉串联建设全域绿色网络,有机植入三国文化、古镇文化、航空文化等元素,统筹实施永安湖城市森林公园、空港花田、空港中央公园等生态项目,壮美航域大地景观形象进一步凸显。三是农村人居环境品质不断提升。以绿色发展为引领,积极推进“百镇千村”景观化建设,扎实开展农村“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厕所革命”三大革命,完成农村户厕改造7403户,全域组团式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建设,完成15个,在建11个。
(二)坚持高端发展,融合发展业态不断丰富。一是精品农业提档升级。以扩大绿色、有机农产品供给为重点,大力推行设施化、标准化种植,建成双流冬草莓、双流永安葡萄等精品种植园36个。二是跨界融合加快演进。依托古树竹林、传统民居、川西林盘聚落等自然资源,打造了华侨城农创园、欣悦草莓、永安四友葡萄、海蒂的花园等集农村电商、文化创意、旅游观光等产业跨界融合为一体的都市田园会客厅。借力自贸口岸和通关优势,利用国际空港和蓉欧快铁,实现年均直供农产品至港澳、欧洲等1.2万吨以上。三是品牌竞争力不断增强。构建“区域品牌+自主品牌”体系,创建“双流冬草莓”“双流二荆条辣椒”等地标产品4个,“三品一标”认证90个,6个品牌进入“天府源”目录。
(三)深化农村改革,融合发展动能进一步迸发。一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盘活农村资产资源,成功流转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节余农村集体建设用地600余亩。二是农村金融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向农村延伸网点服务,实现全区金融网点全覆盖;创新建立“政府引导+合作社主导+金融机构搭台”“新五权”抵质押融资新模式。三是引育协同人才培育体系基本构建。实施“空港英才”计划,人才安居、创业服务、教育医疗、职业农民培育等配套政策不断完善,年均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70人以上。
二、存在的问题
双流区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势头较好、前景广阔,但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解决。一是规划体系不健全。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衔接不够紧密,缺乏一套系统的、科学的规划;全区需编制村庄规划34个,目前已完成16个,正在编制18个。二是产业融合度不高。产业规模小、分布散,主导产业不突出,“双流冬草莓”“双流二荆条辣椒”等优质农业品牌效益发挥不明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力不强,市场份额占有较小,农业龙头企业仅有16家,示范带动能力不足。乡村服务仍以低端农家乐为主,乡村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活力不足。三是改革创新突破难。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及配套机制创新有待加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周期长;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盘活资产资源等撬动力有待加强,乡村规划、三产融合等方面乡村振兴人才引育力度不足。
三、下一步工作思考
围绕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中国航空经济之都,统筹抓好农村疫情防控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坚持对表对标,突出集聚、联动、融合,聚焦规划引领、场景营造、农村改革,推进农村景区化、产业融合化、农民市民化,承接和转化空港“物流、人流”实体资源和“信息流、价值流”虚拟资源,高质量建设空港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一)以规划一体为引领,在推动城乡空间融合上求同步
一是优化产业用地布局。依托全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会同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围绕航空经济产业功能区、成都芯谷、天府国际生物城三大功能区,进一步优化牧马山、成新蒲、锦江流域片区农村建设用地布局。二是优化融合发展布局。高质量编制完成“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暨“一带一区一走廊”规划。成新蒲片区提供耕读、创客、数字农业平台,让乡贤住下来,牧马山片区提升游览、购物、娱乐等功能,让游客歇下来;锦江流域片区通过乡愁、乡情、乡音、乡韵的感召力,让宾客留下来。三是优化村庄规划布局。按照“镇镇连片”“村村连片”思路,以项目为导向,把永安镇、彭镇、黄水镇等有重大乡村振兴项目或土地整理项目且急需编制的18个村庄规划整合为5个,缩短重大项目落地周期。
(二)以场景营造为抓手,在推动城乡产业融合上求突破
一是强化项目带动。精准细化乡村振兴项目招引标准,以特色镇、川西林盘、新村建设等为载体针对性开展招商,加强水墨田园、兴川基金等10个项目跟踪洽谈,确保签约2个。以“兵团式作战”推动城投生命健康小镇、棠湖云栖里、桃沅岛项目开工建设。持续推进华侨城欢乐田园等重点项目提档升级,形成有区域影响力和带动力的产业集群。二是提升产业价值。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和“农业+”乡村新消费场景营造,持续推进水韵古镇等3个特色镇建设、黄龙溪镇周家粉房等5个精品林盘保护修复;出台成都市双流区农家乐指导意见,创新经营理念,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打造精品农家乐5-10家;串联川西林盘、新村、农商文旅项目、农家乐等,策划包装乡村网红打卡精品线路2-3条。三是夯实发展基础。开展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维护机制试点工作,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我爱我家”村庄清洁行动。打好净土战役,实施耕地安全利用2000亩,新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点5个。完成1.38万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做好“米袋子”“菜篮子”保障工作。持续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各项措施,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年出栏生猪3万头以上。
(三)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在推动城乡要素融合上求创新
一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抓好农村承包地、林地“三权分置”,对上争取全市农村承包地第三轮改革试点。全覆盖完成全区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以入股、租赁、合作等方式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持续壮大集体经济组织。启动黄龙溪镇古佛村新村建设、完成彭镇常存、金河2个新村建设,确保流转幸福美丽新村节余集体建设用地500亩以上。二是加强乡村振兴人才引育。坚持人才兴乡思路,与四川农业大学等院所合作,精准引进乡村规划、数字农业、三产融合等方面高端(跨界)人才,培训新型职业农民8000人次,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50人,大力推动成功人士返乡、企业家进乡、城市居民下乡。三是强化乡村振兴资金保障。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各级项目及支农惠农扶持资金,统筹整合现阶段各类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涉农政策资金、项目。制定《双流区乡村振兴激励政策》,用好乡村振兴专项资金,撬动社会资金,集中投入城乡融合发展重大项目建设。(成都市双流区农业农村局局长 杜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