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思政课堂-北川驿站”正式启动 沪渝高校学子共探羌绣文化
7月7日,“行走的思政课堂-北川驿站”启动仪式暨高校社会实践团队见面会在北川羌族自治县委党校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7支高校队伍、180名师生参加活动。
启动仪式结束后,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的学生走进北川云珍羌绣生活体验馆,听羌绣传承人讲解羌绣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及当代转型发展之路,了解羌绣传统图案、精妙针法和图案纹样背后的深厚文化内涵。
随后,在传承人“手把手”的指导下,大家穿针引线,从基础针法起步,并学习将牡丹、羊角花等经典元素融入绣品。学生们还发挥所长,与绣娘们就羌绣的多语种推广及国际化传播路径展开热烈探讨。
“在亲手刺绣时,每一针都需要全神贯注。作为外语专业学生,我希望能用国际化语言,向世界讲述中国羌绣的独特魅力。”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魏潇婷分享道。
“这次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非遗技艺的沉浸式学习,更是高校跨学科、跨地域合作的创新尝试。接下来,我们将与羌绣馆深化合作,共同探索‘非遗保护+国际传播’新模式,培养兼具文化底蕴与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通过青年群体的创意与力量,让羌绣这一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老师周璐说。
本次活动作为“行走的思政课堂-北川驿站”的重要实践环节,依托羌绣工坊平台,积极践行“社团发动、工作坊联动、辐射带动、传播触动”理念,推动羌绣文化进课程、融社团、入社区,为非遗的创新转化与国际传播架起桥梁,助力地方文化资源走向世界舞台。
据悉,今年北川向全国200多所高校发出社会实践邀请,截至目前,有80支高校团队将在未来两个月来到北川,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堂-北川驿站”主题活动。北川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与乡村振兴实践成果,围绕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文化传承、乡村振兴促进、基层群众服务、民族团结实践等7大主题,精心设计了15堂精品课程,旨在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让学生们在行走中感悟精神伟力,于实践中强化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