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 > 评论 > 正文


高校“云”授课 如何接“地”气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时间:2020-03-24 09:51:54    编辑:陈姝悦


  2020年伊始,受疫情影响,全国各地正常的教育节奏被彻底打断,各大高校在仓促间开始“指挥”老师在互联网上直播授课,而这种网络“云”授课的方式,却频频出现“翻车”现象。一时间,微信朋友圈、抖音短视频等对直播授课的“吐槽”“刷宝”的内容层出不穷,这种现象的出现无疑是我们教学方式不接地气所造成的——课堂在空中,但是教学方式必须落在脚下。当高校教师们把线下讲授的内容搬至互联网进行直播,讲授内容不变却保证不了教学效果,应当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
 
  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网络直播
 
  笔者认为,首先,高校应当深刻认识网络教学同线下教学的差异,改变教学计划,开设适合网络授课的课程。
 
  线上授课有一定的局限性,直播授课不是简单地将线下课堂搬上线上,而是需要因地制宜。换而言之,在直播授课前,相关部门应当研制适用于网络授课的教学计划,不能一味照搬原有的课程。
 
  且不说涉及实验的课程在互联网上无法动手操作,即便是理论课程,也面临此种窘境。以美术、摄影类课程为例,此类课程在讲授的过程中必定涉及色彩、曝光,所以对画面质量要求较高,但在“云”授课的过程中,却往往因为网络质量等外部原因不能将内容清晰地传递到学生端,这就造成了在学习上的不适性。而对高校的影视类专业教师来说,其讲授的部分课程具有一定的实操性,例如电视摄像、摄影课程的实操演示阶段,作为直播、录课场所的家庭是无法满足灯光、布景、音效等特殊要求的,这就导致教师在授课阶段也是无法将内容百分百讲授给学生的。
 
  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网络直播。故此,笔者认为,高校的教务相关部门应当考虑到此种因素,在网络授课的课程上进行一定设计,另外还要对相关课程的教师进行培训,引导教师引用互联网资源进行网络授课不足的弥补,以适应新时期的变化,这既是给学生减负又是给教师减负。
 
  “云”课堂要有趣味
 
  其次,要把“云”授课的内容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再单一,庞大的互联网数据库成为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在不少学生看来,网络直播授课纯属“鸡肋”。他们认为自己可以在互联网上寻到名师讲授的、适合自己的视频课程,故此,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在屏幕前并没有认真倾听。
 
  笔者认为:教师的授课不是目的,学生是否认真学习、听懂弄会才是终极目标,这也是停课不停学的意义所在。
 
  作为思想最为活跃群体的95后、00后成为高校学生群体的主流时,高校开设的课程如何跨越这种圈层,讲授出适合学生、吸引学生的网络内容呢?
 
  不少网络视频课程年代久远,其所举的例子、引用的概念不是最新鲜时髦的,其贴合程度对00后的学生来说较差。笔者认为,最为重要的是教师的课堂必须走入学生们感兴趣的领域,把握住大多数学生的心理,营造一个有趣味的课堂,引入最新的理念,引用最新的例子,吸引学生的目光,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教与学的统一。
 
  让学生成为网络授课的主体
 
  最后,开放课堂,用交互方式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云”授课,其最重要的媒介就是网络。让学生守在屏幕前凝视课堂两三个小时是不可能的,即便有着课间休息,学生也会因为注意力等问题选择“弃看”。所以,高校教师应当将课堂“转动”过来,充分利用网络空间,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网络授课的主体,借此保证学生的注意力。
 
  一方面,高校教师可以凭借网络空间建立相关群,给学生课下预习任务,并随之在课堂上进行检测,此举能够改变课后交作业的单一局面,“迫使”学生进行预习工作,让学生在前期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源的方式熟悉课程。另一方面,在课堂讲授阶段,可以采用随堂测、随知识点测的课堂问答方法,让学生巩固学习知识,抽查的方式也保证了学生的听课度。除此之外,在授课时间上,不妨尽量缩短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拿出一半时间进行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在网络聊天的轻松语境中让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目标任务。笔者认为,这样能够改变教师为主的片面讲授工作,而是让学生成为主体参与到网络授课过程中来。
 
  自然,这种方式无疑是带有强制性的方式让学生停留在课堂上。笔者建议,不妨更加大胆一点、更“虚怀若谷”一点,给予部分学生能够选择脱离“课堂”的机会。倘若一部分学生在互联网上发现了与本门课程相关、且更为适合自己的视频课程,教师便允许其不收看自己的课程视频、允准学生采用互联网课程学习,在课程结束后,通过语音、作业等方式检验学生成果,若效果可以,就让学生继续采用互联网视频学习的方式,这既做到了“停课不停学”,又做到了因材施教。
 
  这次突发的疫情让网络“云”授课成为主流,学生与教师均卷入了这场变革之中。然而伴随授课方式变革的网络服务期、硬件设备等一系列“后勤”服务尚未完善,急需业界与学界进行探讨。但是,在有限的资源中,笔者认为,高校教师必须做好课程服务,在课程设计、教学方式上进行不同于线下课程的变革,这才是此次网络“云”授课的可行之路。(作者:邓静,为四川传媒学院教师)

‖ 专题活动

微信扫码
网页右上角按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