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到新房子,自己只花了6000元。”今年44岁的余水莲,是九寨沟县双河镇团结村贫困户,“在山上住了大半辈子,没想到现在住进了楼房。”如今余水莲的新家整洁明亮,十余平方米的厨房挂满了腊肉,偶尔空闲时她还会和丈夫一起弹琵琶唱歌。
余水莲生活发生的变化只是九寨沟县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
余水莲之贫不是一日,增收之困更不止一人,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限,在九寨沟县,祖辈贫困的现实并不是孤例,九寨沟县贫困顽疾由来已久。1991年被确定为省定贫困县,2012年被列为新一轮国家连片扶贫开发工作片区县,是四川88个贫困县之一、中央明确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全县存在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短板突出、医疗卫生保障不足、资源环境制约明显等制约短板。
面对现实困境,全县上下无一畏难,而是进一步完善精准脱贫路线图,以愚公移山的坚韧、挑针引线的功夫,真切回应群众期盼。近年来,成百上千的党员干部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兴产业、补短板、强保障,点线面精准“落笔”,“绘好”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的“作战图”,带领贫困群众走出了一条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截至2019年底,全县实现48个贫困村退出、1608户5688名贫困人口脱贫。
如今,走进九寨沟,一条条平坦的硬化道路进组到户,直通农家;一片片新建的村民集中建房点小楼林立,环境如画;一个个富民产业项目扎根本土,日益壮大……目之所及,一幕幕美丽的图景让人目不暇接,一张张幸福的笑脸绽放着收获的喜悦。
九寨大地上,贫困渐行渐远,幸福越来越近。
产业与发展共促——
一条发展带动群众脱贫的增收致富之路
夏日的阳光洒落在郭元乡青龙村,白水江畔传来悠扬的南坪小调。“人民勤劳又勇敢,实现美梦歌唱党,军事文化代代传……”54岁的村民朱玉成站在青龙村村口,用自编的南坪小调唱出家乡的美好新生活。
九寨沟县往北的郭元乡青龙村,与甘肃相邻,一块雍正年间“秦蜀交界”石刻下的古柴门关栈道,曾是四川通过松潘卫到陕甘地区的最后一道关隘,因此郭元乡青龙村又有“秦川蜀道第一村”之名。
以三国文化、边关文化、军事文化为主题,利用自然和文化资源,打造青龙村乡村旅游示范项目,这是第一次采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形式,既降低了村民个体发展风险,又改善了青龙村村民生产居住环境,弥补了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足。
“扶贫产业一旦选择失误,可经不起折腾。”郭元乡副乡长杨洋说,村里先后考察、试验了多种产业,最后确定以乡村旅游为主、特色养殖为辅的脱贫路。
2019年1月至9月,旧貌换新颜的“柴门关”正式开门营业,累计旅游收入30万元,乡村游、近郊游成为九寨沟县城居民的新热词,也成为乡村经济的内生动力,旅游发展可持续。除了土地流转收入,贫困户还有了农产品销售、集体经济分红、务工收入等多种增收渠道,稳定、可靠。
扶贫要顾眼前,更要顾长远。九寨沟县精准施策,在选准夯实扶贫产业基础上下功夫,让扶贫成效看得见、摸得着、可持续,越来越多的贫困村结合自身实际找到了各具特色的脱贫新路。
南坪镇整理出“一个产业四朵花”的发展理念,以九寨刀党产业为支撑,形成九寨刀党粗加工基地、九寨刀党蜂蜜观光体验采集区、民俗文化和南坪曲子体验区以及以九寨党参鸡为主题的餐饮服务区;大录乡大录村依托“中国传统村落”招牌,积极开展大录古藏寨4A级景区创建工作,拉动餐饮、住宿、藏家乐等旅游产业,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即可实现就业、创收;双河乡、安乐乡依托当地区位、交通优势,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发展藏香猪养殖,刀党中药材及樱桃脆红李水果种植等产业,确保搬迁群众持续稳定获得收益……
发展是包括全县人民的发展,也包括特殊群体的发展,扶贫就是要解决贫困人口这个特殊群体的发展问题。如何正确处理扶贫和发展的关系?九寨沟县深谙一个道理:扶贫和发展不是两张皮,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支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旅则旅、宜林则林,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才能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
民生与脱贫共融——
一条提升群众获得感的幸福小康之路
7月的九寨天朗气清,在大录乡大录村易地扶贫搬迁点上,一栋栋独具特色的民居依山傍水。“以前我们住在半山上的老寨子,交通、用水都不方便。搬到这里后,生活安全便捷了。”大录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泽里珠一家于2017年9月搬进新房子。
据大录村党支部浦万珠介绍,大录村易地搬迁包括32户贫困户和25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户,贫困户享受了每人22810元的补助,因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的农户享受了每户不低于30000元的补助。
“路修好了,出行更方便;家里通了自来水,饮水安全有了保障;看病有医保报销,上学有相应补助;盘算年底收入,一年比一年好……”说起如今的幸福变迁,泽里珠如数家珍。
九寨沟县易地扶贫搬迁进度不断加快,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有了走出去的机会。与泽里珠一样,九寨沟县贫困人口陆续搬出深山,不仅改善了住房条件,还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服务保障。
“更方便的是孩子就在家门口上学。”泽里珠说。如今,九寨沟县贫困家庭的孩子已享受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1234”等教育扶贫优惠政策,全县无因贫辍学学生,义务教育巩固率100%。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九寨沟县投入23157万元新建、改扩建学校47所;投入603.6万元新建改造卫生院、卫生室90个;投入3.52亿元提升改造覆盖12个乡镇90个村道路144.176公里;投入8584万元实施152个安全饮水改造工程项目,巩固提升120村49276人安全饮水;实施覆盖8个乡镇、3923户群众的无电地区电力建设项目,实施农网改造6448户……一笔笔扶贫资金用到“刀刃”上,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落实,为贫困村谋发展、贫困户摘穷帽夯实了基础。
增进民生福祉,夯实脱贫基础。新老问题精准施策,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在奋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九寨沟县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致力于为群众致富增收拓宽渠道和门路。
成效与质量共谋——
一条增强脱贫内生动力的实干奋进之路
每天清晨,玉瓦乡玉杏村的生态护林员杨世周都会带上干粮,开始一天的巡山护林工作。杨世周说,他每天都要巡一趟山,看到有吸烟、乱砍乱伐者就立即制止,并告知他们这些做法的危害性。
为提高脱贫质量和巩固脱贫成果,九寨沟县进一步调整完善并实施好贫困户的“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和已脱贫户的“一户一策”巩固提升计划,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务实、过程扎实,最大限度减少返贫问题。
2014年,杨世周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杨世周一家如期脱贫。“脱了贫之后我的工作怎么办?相关优惠政策会不会发生变化?”脱贫之后,杨世周曾有过顾虑。
“脱贫不脱政策”。帮扶干部的话让杨世周吃上了“定心丸”。“相关扶贫政策我一直在享受,我要对这份工作尽职尽责,努力加油干。”杨世周说道。
“我爷爷一辈子很辛苦,把我妈妈和两个孃孃拉扯大。虽然我们家是贫困户,但是爷爷也经常教导我们,不能拖政府的后腿,要自力更生。”杨世周的孙子杨启明说道。
如今,杨世周老人通过国家的帮扶力量和自己的勤劳努力,栽种了核桃、花椒等经济作物和猪苓、羌活等名贵中药材共6亩,同时还养了生猪5头、土鸡37只、中蜂10箱,人均年收入超过7000元,一家人的生活有了保障,实现了稳定脱贫。
“人心暖了,等靠要的少了,自力更生的多了;哭穷比穷的少了,动脑筋想着怎么致富的多了。很多贫困户既有决心,也有毅力,要把日子过好。”勿角镇镇长杨忠林深有感触。
有了信心和决心,就不怕脱贫路上的艰辛。看到了出路的贫困群众,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扶下,爆发出脱贫致富的极大热情。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相同的三个字,却是脱胎换骨的精气神。
有了心气,对了路子,脱贫就能加快步子。放眼九寨沟县,村里土坯房少了,安居房多了;山里渣土路少了,水泥路多了。一个个原本贫困落后的乡村,热火朝天搞建设,旧貌变新颜。
“现在老百姓特别喜欢拉着我们讲这几年的脱贫故事,言语中满满的都是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与期盼。”这是如今许多驻村干部共同的感受。
脱贫,希望所在;攻坚,力量所在;奔康,目标所在。乘着东风,向贫困深处的进军一往无前,征程上的堡垒,九寨沟正一个个击破。(贾启龙 哈斯满 泽英 陈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