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县加快创建天府旅游名县 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0-06-03 16:45:49编辑:唐丽华
理县位于青藏高原东缘,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距离成都170公里。近年来,理县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人文历史,结合交通区位条件,坚持“生态为基,多业齐兴”的旅游发展思路,在加快创建天府旅游名县的同时,着力推动“全域、全时、立体、多元”的全域旅游发展。
理县风光
2019年,四川提出5年内建成50个天府旅游名县,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为加快创建天府旅游名县,理县打出一套聚焦发力、融合创新的“组合拳”,扎实推进全域旅游创新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优质发展,旅游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旅游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旅游品牌效应日益彰显,理县丰富的旅游资源正在加快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突出资源优势,打造多样化发展新模式
为更好地发挥资源优势,按下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工作“快进键”,理县立足生态优势,加快推进绿色发展;着眼景观品位,加快推进特色发展;深挖人文底蕴,加快推进融合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县依托水资源丰富、生物种类繁多,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达99.7%等资源优势,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打造了“三千里江山·三千里红叶”的米亚罗、“四季山水·山水世界”的毕棚沟、“东方阿尔卑斯”的孟屯河谷、“西川第一汤”的古尔沟、邛崃山脉面积和冰量最大的甲司口冰川等高品位景观,持续推进县域旅游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米亚罗风光
理县地处藏羌文化走廊的核心区域和藏羌汉文化交融地,民族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茶马古道文化等资源丰富,独特的藏羌民风民俗、饮食歌舞文化令人心驰神往。理县以藏羌文化走廊为轴线,因地制宜划分了羌文化体验和休闲旅游示范片、产城相融和品牌旅游示范片、红叶温泉和冰雪娱乐示范片、户外运动和体旅融合示范片等“四大片区”,形成了“春观花、夏避暑、秋赏红叶、冬玩冰雪、体验藏羌风情”四季旅游产品体系。此外,理县还依托红叶、藏羌文化、温泉核心资源,以嘉绒风情丘地村、古羌风情休溪村、田园水乡卡子村等精品旅游村寨为节点,推动乡村旅游多层次、多样化发展。
发展“旅游+”,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六月的毕棚沟,高原雪山,羊角花开。自毕棚沟景区举办羊角花节以来,每年夏天,雪山花海已成为毕棚沟景区夏季赏花游的一张新名片。在刚刚落下帷幕的2020年羊角花节暨半脊峰登山节活动中,毕棚沟景区以雪山花海美景吸引游客,以登山徒步加深游客体验感,以摄影作品展示理县人文自然景观,让游客在此度过一段休闲而难忘的时光。近年来,毕棚沟景区以羊角花节为媒介,融合文旅资源,不断为理县旅游发展注入新动能。毕棚沟景区“旅游+”的发展模式,只是理县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

毕棚沟风景
近年来,理县坚持“旅游+”思路,紧盯 “自驾游、体验游、休闲游”旅游发展趋势,持续丰富“生态观光、农耕体验、藏羌文化、休闲康养、山地运动”旅游产品,突出冬季旅游亮点,做优“冰雪+温泉康养”、“冰雪+户外体育”品牌。先后引进川发展公司、时运商贸、利景源置业等对古尔沟温泉小镇、米亚罗红叶、孟屯河谷等景区景点实行梯次开发。同时制定《理县民宿管理办法》,引导民宿规范化、特色化发展,恭德岭庄园、莎朗风清酒店等主题文化民宿已成为游客打卡地,发挥全国网红民宿浮云牧场的辐射带动作用,破解了高半山区发展难题。强化农旅互动,将理县农特产品变成游客餐桌上的健康食品、“后备箱”可带走的旅游商品和网络营销的特色产品。

浮云牧场
在推出旅游新产品的同时,理县不断提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围绕旅游发展六要素,累计整合各类项目资金近6亿元,促进道路交通、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上档升级,新改建通乡通村公路442公里,建成污水处理站点23个、4G通讯基站318个、旅游集散中心5处、旅游服务驿站15个、景区停车场31座,构建景区直通车、班线客运、乡村客运等旅游交通网络,景区景点及乡村旅游带均实现路、水、电、通讯全覆盖。建成智慧旅游数据平台,开发智慧旅游APP,游客集中场所实现免费Wi-Fi、通信信号、视频监控全覆盖,让游客体验宾至如归的人性化服务。理县深入实施“厕所革命”,在景区景点、国道沿线、观景平台等重要节点全覆盖新改建旅游厕所52个,统筹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厕所,规范提升后全天候向游客开放,让游客感受到理县全域服务的温度。

“厕所革命”
2019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80.9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0.68亿元。2020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游客限流、分时、错峰的情况下,理县接待省内游客13.3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365.02万元。旅游是理县的支柱产业、幸福产业和希望产业,下一步,理县将持续巩固天府旅游名县创建成果,以游客需求为中心,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完善服务设施、健全长效机制,推动文化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陈昌君 本文图片均由理县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