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绿水青山 决战脱贫攻坚

——高县蕉村镇脱贫攻坚侧记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0-08-21 15:19:43编辑:苏仁胜
编者按:蕉村镇,位于宜宾市高县南端,镇域面积85.72平方千米,辖12村1个社区,8694户33704人,有省级贫困村3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01户3998人,全镇主要经济为农林业。2014-2020年6年时间里,这个距县城39千米、驾车需要约1个小时的偏远小镇,在区位优势、工业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下,全镇党员干部以精准扶贫为核心,突出蚕桑、茶叶两个产业的富农主导地位,依靠当地生态资源,将绿水青山转化为脱贫靠山,奋力实现脱贫攻坚和生态建设双赢局面。
“七月的蕉村镇,阳光灿烂。
车辆行驶在进入蕉村镇的柏油马路上,蜿蜒道路两旁,翠竹摇风飒飒响,暖日透过竹叶在车窗玻璃洒下斑驳光点。越过几个弯道,一片波光粼粼的湖水映入眼帘,白鹭低飞,青荇摇动。走进蕉村镇,新居民房错落有致,大街小巷干净整洁,村边田野阡陌纵横,高山茶园山高林密,3万蕉村镇群众这幅美丽的青山绿水画卷中劳作生活。6年时间,3届班子接力赛跑,500余名党员砥砺拼搏,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抔水,蕉村镇的发展日新月异。
因地施策,“三片叶子”谋发展
时间倒回到6年前,脱贫攻坚犹如一场春风吹遍了蕉村镇每一个村落,由于蕉村镇地理位置偏远,主要产业为农林业,村上多为留守老人和儿童,“如何利用好发展红利和政策红利,找准脱贫致富发展路子,让蕉村镇实现‘跑步式’发展?”这一问题让当时的领导班子“抠破了脑壳”。
以茶为媒,叩开脱贫之门。喝茶,占据了蕉村镇每个人生活的重要一隅。清晨到日落,大人到小孩,饮食劳作,人来客往都离不开一盏清茶。而种茶,在蕉村镇历史更为悠久,可追溯至民国时期。适宜茶叶生长,在吉新村,至今还有原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五尺道”横穿全村。特别像是青云村,山高、多雨、多湿、多露,极适合茶叶生长,“宜宾是四川省四大茶区之一,宜宾早茶也是一张闪亮的名片,以茶富民,将茶产业作为蕉村镇脱贫攻坚主导产业,可行!”6年时间里,蕉村镇坚持以优质安全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走统一规划、连片开发、分户管理、茶园套作、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茶园之路,打生态牌,走绿色路,着力提升茶叶品质、拓展销售市场、创新扶持机制,加快茶叶产业转型升级,建设以青云村为中心的茶业发展区域,采用“党支部+党员大户+贫困户”模式全力推进“百里茶叶长廊”建设,初步形成以青云、巩固、龙潭、万古等村为中心的2.46万余亩茶叶产业带,年产值可达6000万元。同时积极开发茶李套种,加快李子品种换代升级,以青云村、万古村等李子产业基地为龙头, 实现规模化种植,目前全镇共有李子2000余亩,年产值200万元,形成蕉村镇西部特色水果经济带及旅游产业开发的核心区。
金蚕为引,织就致富之梦。发展的主导方向有了,但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高海拔地区适宜种茶,但像德坪、联民、联合、吉新、龙政等低海拔村落种植茶叶就没有明显优势,如何将这几个村发展好,还有什么优势资源可以利用,令人“想破头”的难题再次摆上了台面。这时,另一个特色农业走进了大家的视线——蚕桑。从新中国成立开始,蕉村镇大部分地区农户素有栽桑养蚕习惯,但多为零星“四边桑”(沟边、路边、地边、屋边),蚕种自留自繁,桑、蚕品种均低下,养蚕量少,产茧差,效益低,规模小。由于蚕桑产业“短平快”的特点,对脱贫致富具有极大的带动作用,在镇党委政府规划下,选择了以桑蚕种养基础较好的德坪村、联民村为中心,带动周边的吉新、龙政、联合、龙潭等村桑蚕种养,坚持走高端蚕业之路,通过提高种养水平,改建良种桑园,创优质蚕茧基地,推广小蚕共育,实施方格簇养殖,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共育户+贫困户”经营模式,全方位促进蚕业产业提档升级,在蕉村镇东北部形成8000余亩的蚕桑经济带,年产值约1850余万元。
竹林助力,奔向小康之路。春夏秋冬、蚕茶果桑,特色产业规划后的蕉村镇一片欣欣向荣之势,但是在对贫困户入户走访中发现,部分残疾贫困户因身体原因,连蚕桑等轻体力劳动都无法从事,平日土地里只种点小菜,没有其他经济收益。“如何才能同时做到增加残疾贫困户收益+提高闲置土地利用率呢?”“不如种竹子!”竹类有种植简单、生长快、成材早、周期短和生态保护功能强等特点,而且竹林能够年年采伐,既有生态效益也有经济效益。蕉村镇气候温和湿润,还有得天独厚的水库资源,极其适合竹类生长,境内硬头黄、甜竹、鸡爪竹、楠竹等竹类植物长势好,品质优。说干就干,全镇以建设河谷林竹涵养经济片区为目标,立即开展对闲置耕地、边坡荒坡、河库(谷)边开展植竹造林行动。经过6年发展,目前蕉村镇共栽竹9000余亩,年产值4500余万元。
扮靓小镇,乡村蝶变焕新颜
住房安心。“老都老了,没想到还能住上楼房,党和政府的政策好啊!”来自裕丰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贫困户丁先仲如是说。自脱贫攻坚号角吹响以来,蕉村镇加快易地搬迁+危房改造工程,共投入2800余万元,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6个,帮助39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挪出穷窝子,搬进新房子。此外,进一步整合土地资源,紧抓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机遇,其中第一批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建成集中安置区,78户群众搬进新房。
交通贴心。“过去出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腿泥,一脚黄泥巴。现在好了,到处都硬化过,走到哪儿鞋子都是干干净净的。”2020年春节,在外务工多年返乡过节的凤凰社区居民罗传彬一下车便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要想富,先修路,近年来,蕉村镇加快交通建设步伐,不断优化路网结构,一方面借力宜彝高速建设,打通蕉村与外界联系的“大动脉”,蕉村互通立交桥将于2021年6月完工。另一方面大力开展“村村通、组组通”农村道路建设,疏通便民出行的“毛细血管”,2014-2019年间共投入2300万元完成公路硬化建设113.48公里。
环境舒心。“以前住土房,不那么讲究,久而久之也难得打扫卫生了,现在搬进了楼房,自然要爱干净一点。”每次走访到蕉村镇联合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贫困户曾永乾家中,干净敞亮的屋子总让人眼前一亮。近年来,蕉村镇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统筹结合,以生态宜居为切入点,紧盯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两大难点,一方面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立14支由党员干部+志愿者+公益性岗位人员+群众组成的小分队,每周对”五乱”进行集中清理整治,严格“门前五三包”责任制落实,形成环境保护人人参与格局。此外,全面推进农村垃圾、厕所、污水“三大革命”,投入131万元建成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1个,投入550万建成污水处理厂1座,现在的蕉村镇,山清水美,场镇干净整洁。
饮水放心。“头几年吃水不方便,一下雨水要浑浊好几天,枯水期更是没得水吃,现在巴适咯,都用自来水。”贫困户邹登龙如是说。水是生命之源,为让群众喝上放心水,蕉村镇在加强对水库周边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同时全力推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对农户较为集中的地方新建供水工程,对分散居住农户采取新建水池、打井压水、引山泉水等方式解决安全饮水问题,目前已建成集中供水工程5个,群众饮水安全得到了极大地保障。
以文育人,春风化雨提精神
加强阵地建设,提升幸福指数。“以前没有其他娱乐活动,空闲时一般就抽烟喝酒打牌,现在好了,白天可以去农家书屋看书,晚上在村文化广场跳坝坝舞,生活挺充实的。”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蕉村镇不断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13个村(社区)建起了农家书屋和文化广场,村村组建文艺队,逢年过节有演出,文化阵地建设不仅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润物无声地净化了村风民风,如今游手好闲的人少了,勤快节俭的人多了,邻里关系更加和谐,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开展志智双扶,激发内生动力。人穷穷一时,智短短一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唯有激发自尊自强内在动力,才能从根本上斩断穷根。本着“志智双扶”原则,蕉村镇以农民夜校为主力,上好政策“必修课”提高群众认知水平。上好技能“选修课”,通过集中课堂、田间课堂、上门课堂,因时制宜、因户制宜开展技能培训,提高群众致富能力。上好道德“情感课”加大基层宣讲力度,邀请脱贫户讲述自身奋斗故事,把群众志气扶起来。
挖掘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 。蕉村镇是高县第一名共产党员邹必诚的出生地,也是清末民初反清叙南军领袖罗鲜清的故乡和战斗的地方,境内目前还保留了凌云关,龙神坳千步石梯等重要遗址,还有特色民歌“薅秧歌”,文化底蕴十分丰富,近年来蕉村镇抢抓旅游发展机遇,以红色资源+绿色生态规划为格局,以红色基因引领绿色发展,加大对境内旅游资源挖掘、整合、打造力度,以文化振兴带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向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