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期间,长宁县人民法院通过“互联网法庭”远程开庭审理。
为全面深化司法改革,促进司法公开、司法公正、司法为民,宜宾市长宁县人民法院不断在“互联网+”上下功夫,通过便捷化运作、阳光化运行等“四化”建设,积极打造智慧法院,努力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司法改革“红利”。
“现在只要通过手机在‘四川微法院’系统提交诉讼材料,我们这边马上就会接收到材料信息,然后对材料进行审查。”近日,笔者在长宁县法院走访时,诉讼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袁小刚正在认真审查原告丁某军通过“四川微法院”上传的一起借款合同纠纷起诉状、证据资料等一系列诉讼材料。
工作人员交流“四川微法院”使用方法。
袁小刚在长宁县法院工作了25年,在诉讼服务中心工作以来,他一直负责立案审查工作。随着“长宁县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及“四川微法院”小程序等移动端不断普及,他所负责的立案审查工作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改变。“现在通过‘四川微法院’立案,在审查时发现哪些材料不完善,需要补充的,我们直接通过微信给当事人退回去,告知需要补充完善的材料,待对方补充完善以后,再通过‘四川微法院’再次提交,这样就避免当事人往返跑路。”
“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路。”为切实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长宁县人民法院开通“长宁县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集成“四川微法院”功能模块,建成可移动的电子诉讼平台。当事人或代理人只需通过身份认证,就可实现法律法规咨询、立案受理、庭审信息及裁判文书查询等业务的便捷办理,以“指尖”法院,利民便民。
“在‘四川微法院’这个平台上,我们就可以实现立案、递交资料、与法官沟通、接受传票等一系列的工作。如果是开庭的案子,我们只需要跑一趟法院就够了。如果是调解的案子,我们可以在‘四川微法院’上直接实现视频调解,就可以结案了。节约诉讼时间和诉讼成本。”律师兰明说。
图为长宁6.17地震灾区中的“车载法庭”。
全面深化司法改革,要“速度”,还要“温度”。为促进司法公开,让案件执行阳光透明,长宁县人民法院将司法公开贯通“申请立案登记、庭审、执行、听证、文书到结案归档”的全过程,并通过执行信息公开平台,接受社会监督。“当事人或代理人只需要连上互联网,通过任何一个移动终端,就可以查询到自己案件的进展情况,承办人信息,审判流程,裁判文书和执行进展等,实现司法全程、全面公开。”长宁县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室主任熊燚告诉笔者。
“利用‘阳光执行’和‘四川微法院’的小程序,我们能够查询到是否立案和受理情况,能及时了解拍卖被执行财产的整个过程,这些都是公开透明的。”竹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业务经理肖莉说,现在通过移动端办理,比以前更加便捷和透明。
以信息化整合、平台化集成,促进便捷化运作、阳光化运行,长宁县人民法院通过智慧法院建设,有效打通了数据壁垒、实现诉讼服务优化、有效提升审执效率。今年上半年,该院新收民事、执行、刑事案件2150件,其中通过“四川微法院”受理案件1730件,占全院同时期立案总数的81%。二季度,实现庭审直播661件,庭审案件同步直播率达86%;公布失信被执行人157人次,43人迫于惩戒压力自动履行义务。
“让案件当事人更好的实现诉讼权利,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可以有效提升法院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能力。”长宁县人民法院副院长万强说,接下来,长宁县人民法院将进一步加强基于手机端的司法公开,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让人民群众更加方便的参与司法活动,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为智慧法院建设注入新动力。(宋成均 张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