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10余人,现在他面色不慌张,话语清晰,解说起来有底气,在站大门外来自川中油气矿南广作业区一中心井站的罗军正向大家解说入场告知,主动介绍站内相关情况,这是他第14次尝试讲解练习,赢得大家的鼓励点赞。要知道在1个多月前,他还语序不通,腼腆声小,胆怯不会说,在领导基础检查时显得尤为紧张,不敢讲,因此“失”了分。从腼腆不会说到应对讲解有序,一线班组迎检讲解形象,在短时间内得以提升改变,离不开作业区对点帮扶指导。着力迎检讲解,塑造形象是作业区按下中心井站运行管理提升和向智能化大迈进的“加速键”。
在人工智能化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南广采油气作业区的生产建设,班组搭建、区站文化促成也紧随时代步伐,从以往的“一井一人、一人一山头”模式到“中心井站管理模式”,远程数据采集、视屏安防、数字化管理平台等信息化的植入运用,给老区管理运行增添炙热的“光彩”。作业区整合之后,不可回避地遇到了管辖区域人员分散、工作难开展、效率低等诸多难题,在一定程度上牵绊了作业区高质量发展步伐。近期以来,结合上级领导现场检查和自身抽查检查暴露出的问题短板,作业区高度重视,积极调整思路,围绕信息化条件下中心井站管理模式,在运行中探索、在总结中凝炼,查短板、定措施、重提升,稳步推进中心井站优化建设。
基础建设取得突破,精细推进显硬核
随着一批崭新的站场文化展板落地上墙,新配方的修订图册整齐摆放,新添的目视化标识标牌也“对标”粘贴到位,围墙翻新等改造工程的相续进行,让不起眼的作业区基层场站建设翻了“新”,亮了“光”。
据悉,中心井站建设小组作为作业区精细化管理“五个抓手”亮点工作中之一,在5月和7月作业区先后两次召开了专题推进会,制定《信息化条件下中心井站运行管理方案》《“1+4”中心井站打造方案》。自中心站管理运行推进以来,针对运行中暴露的短板,主要领导带队到现场办公开展管理流程、安全受控、信息化现场、基础设施和资料、员工素质、班组文化、后勤保障等“软、硬”件的全面排查梳理,现场制定整改措施,进行“点对点”帮扶指导,指定办公对接,责任落实到人,采取周汇报进度制,层层递进,将推进工作落到实处,促进中心井站管理模式高效运行。
人员优化显活力,“云”速度提效率
中心井站无人值守模式井场实现了油水井生产数据自动采集分析、无死角远程监控、安全风险智能预警等功能,时效性达到99.6%,精确性达到了99%,全区新投信息化智能运用凸显重要性。
过去辖区内的某些注水站、井站需要多人值班,大本营人员寥寥无几,中控巡检、外场设备维护保养,人员难抽出,工作也很难开展。中心井站管理模式运行后,仅剩下注水站留驻1人,其他撤站并人收拢集中,人员由原先5人增加至17人,班组也因人员新增,分为了中控班和巡线班,分工明确,改单打独斗为团结合作。人员组织优化不仅缓解了站上缺人的问题,又将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同时,提起每日数据汇报,通过“云”上传,速度有了大变化、大迈进。“以前早上8点特别忙,像打仗一样,一边顾着收数据,一边还得打电话汇报情况,时间很紧。2019年信息化物联网建设入驻井站,短时间信息化建成投入使用后,原先近40分钟的汇报缩减至8分钟,现在只要轻松敲打键盘,填写相关数据,就完成了汇报。”一中心站站长感慨到。
降减强度与风险,幸福指数温暖聚拢
“出去巡检,其实很不易,冬顶风雪,夏抗虫咬,巡检次数还不少,生产设备运行情况还得紧密跟踪,现在有了这套信息化流程,设备有故障就会自动报警,并通过‘标红’方式在电脑端反应出故障点。”一中心站中控岗的杨亚林高兴地说。中心井站管理模式推进运行后,当班员工足不出户就能对各站点生产运行情况做到掌控全局,员工的劳动强度降低,安全风险明显减少。
开饭时间,中心站的外巡员工们准时返站,中控室当班人员完成整点汇报和巡检,齐聚饭堂,丰富的饭菜已出炉摆上桌,前不久刚从一井收拢上来的青工何鑫边吃着饭菜边与大家聊天说笑:“注水站人员稀少,以前吃饭一个人,伙食安排是个老难题,很冷清,吃起饭来怎么都不香。如今饭菜交给了厨师安排,吃饭一群人,感觉气氛热闹了!心里有了家的感觉,饭菜吃起来也特别香。”中心站管理模式的推进,展现了作业区的“民生”工程和对员工的关爱之情,将原有场站分散、单站管理模式转变为集中管理模式,让大家不再是早起孤单看太阳、夜晚数星星的生活,而是齐聚一块,话家常谈笑有声,有了家的归属感,在热闹愉悦的环境中去工作去生活。
随着中心站管理持续优化提升,作业区把效益体现到生产中、把实惠体现在员工身上,做到管理有据、行动有依、提升得力,全力优化中心井站管理模式。(丁海 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