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推广“一评双授”十条 走出乡村振兴“绵竹路径”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0-04-26 12:29:02编辑:唐磊
近年来,绵竹市全面贯彻党中央、省委以及德阳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省转型发展示范区、休闲度假目的地”战略定位,掀起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评选热潮,总结出“‘一评双授’十条”在全市推广,走出了加快实施乡村振兴的“绵竹路径”。
在4月23日召开的绵竹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创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誓师大会上,紫岩街道蔚泉村、圣寿村、剑南街道五星村、金隆村、富新镇文永村、孝德镇年俗村、年画村、苦葛村、九龙镇棚花村、清泉村、麓棠镇天宝村、新市镇花园村、石虎村、清平镇圆包村、玉泉镇龙兴村、汉旺镇红旗村、白果村、灵桥村、广济镇云盖村、什地镇共和村等20个获评示范村被授予“先进组织堡垒”和“美丽乡村旗帜”双荣誉。评选工作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基层干部群众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的热情,有效提升了基层党组织引领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有力推动了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评双授’十条”的具体内容为:
班子执行能力强。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发挥明显;村“两委”班子专业化能力强;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对“两委”班子的满意度达90%。着力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通过派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培养后备干部、加大农村党组织书记培训力度等措施,打造过硬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和党员队伍。
乡村振兴规划全。落实规划编制的相关要求,编制村域乡村振兴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多规合一、绿色生态、城乡融合、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的规划原则和理念,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规划成果,加强各个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乡村振兴规划体系。
基础设施配备齐。加强农村电网、水网、气网、路网、互联网、防网(雪亮工程)“6网”配套,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管、养、用协调发展机制,推进“智慧乡村”“宽带乡村”等数字乡村建设。
特色优势产业兴。村内有特色产业,主导产业收入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比例大于60%。因地制宜探索乡村振兴模式,实现“片片有主导产业、村村有特色品种、户户有增收项目”。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专合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其公司农户利益联结、农产品质量提升、品牌打造的主导地位。
就业创业致富广。严格落实《促进返乡下乡创业二十四条措施》,及时准确提供用工信息;党员干部带动致富能力强。着力引进外出务工人员、大学生等人才,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不断优化干事创业环境。依托四川乡村振兴农民大学等平台,积极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等乡村技术技能骨干人才。
集体经济发展好。村“三资”管理完善,厘清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的功能职责和权责关系,探索试行收入分账管理制度;完成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全面推进农村资产资源“三权分置”,加快农村“三变”改革,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文明乡村风尚新。着力文化传承和弘扬,涵养乡村文明精神沃土。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创建县级以上文明村,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户评选等活动;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以文化兴产业,以产业活文化,培育新兴产业文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
环境整治力度大。建设“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0%;农村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90%以上;生活污水处理率60%以上。统筹整合扶贫、一事一议、美丽乡村等涉农资金,实施人居环境整治“三大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三化工程”。
乡村“三治”成效优。建设善治乡村,健全德治、自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立“开放式”村民议事厅,使民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强化“村规民约”作用发挥,引导群众在党组织领导下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完善“一乡村一律师”法律顾问制度和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将法治元素与本村文化相融合。
公共服务体系精。完善卫生、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大乡村医生培训力度,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深入落实城乡统筹,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张娟 李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