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田畴绘新景 “农”墨重彩谱华章 ——成都市“兵支书”扎根基层的奋进故事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4-06-28 17:09:00 编辑:袁柯杨 点击:
支部是堡垒,党员做先锋。在发展经济、乡村振兴主战场,在基层治理、农业生产第一线,成都退役军人涌现出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以村干部的身份,争当乡村振兴的“领头雁”,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兵支书”。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鲜明地昭示了党的理想、信念、宗旨,生动地彰显了新时代军人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的先锋形象。
在“七一”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进“兵支书”群体,记录他们戎装褪去初心不忘,扎根基层再建新功的奋进故事。
蒲江县尖峰村李泽:让绿水青山变成幸福靠山
李泽是成都蒲江县朝阳湖镇尖峰村的党总支书记,在他的带领下尖峰村2023年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较2022年的4500元增长达43倍,提供集体经济的示范带动,入股群众增收500多元。

在一年时间取得如此惊人的集体经济成绩,离不开李泽从军多年练就韧性与坚持。2011年李泽退役后回到家乡,看到村里集体经济收入微薄,中青年人越来越少,土地慢慢荒芜,他感慨不已。“我感觉自己需要为家乡做点儿什么。”自2013年开始,李泽积极投身乡村建设的热潮,深入田间地头与乡亲们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并向党组织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方案。
在2020年换届选举中,李泽以高于90%的选票当选党总支书记。如何改善村容村貌,让村民从经济上富起来,通过长时间的实地调研和专家咨询,他终于发现了一条致富道路——种植有机蔬菜。

“对农产品来说,人们现在都讲究健康第一。我们村虽然支柱产业是种植业,但有机产品数量少。我们可以利用有机农产品这一市场需求,把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如今,原本堆满建筑、生活垃圾的废弃土地,在李泽的带领下“收拾”出来,种满了莴笋、白菜、萝卜等有机作物。这些农作物除了供游客及研学学生参观采摘外,也会销往镇街、县城上的餐饮店,为蒲江县城居民供应新鲜的蔬菜。依托尖峰村良好生态资源,在菜地周围又陆续打造了集山地越野车、围炉煮茶、露营平台、林间烧烤为一体的新兴业态。
回顾过去几年的经历,李泽最有感触的还是家人的支持。没有经费,他拿出家里的车子和店铺作为抵押,贷款50万元作为集体经济发展启动资金,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到了尖峰村的发展中。“共产党员就是要有这样的觉悟,作为尖峰村党总支书记,作为领头雁,必须要有表率。”同为党员的老丈人对女婿的决定给予无条件地支持。
“只要大家需要我,我就坚持干下去。”这句话对李泽而言,不仅是一个承诺,更是他行动的准则。从部队到地方,从军人到基层干部,身份在变,初心不变,他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和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忠诚和坚守续写使命担当。
邛崃市向阳村李飞:让乡亲们过上日子是不变的初心
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进村入户,一栋栋漂亮别致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一排排太阳能路灯笔直挺立……“向阳村这些年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日前,阔别家乡许久的村民对村里的变化赞不绝口。近年来,在邛崃市桑园镇向阳村党总支书记李飞的带领下,向阳村创新建立“村集体+公司+业主+农户”四级联动产业体系,成功推出猕猴桃、跑山鸡蛋、黑猪和生态粮油等优质产品,通过品牌效应向市场增加“附加值”,逐步带领村民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
2012年退役的李飞是一名从军八年的老兵,多年的军旅生涯让他把服务人民的情怀深深地根植在了心间。2013年,选择回到家乡李飞当选为向阳村村委会主任。上任面对的第一个难题是如何让村民收入实现弹性增长,突破集体经济发展瓶颈。
“我们村有柑橘、猕猴桃、跑山鸡蛋等农产品,但是品质高低不一,缺乏品牌。现在城里大型商超、消费者都青睐生态产品。要想把农产品卖得好,有竞争力,还得打造我们村的生态品牌。”
结合外出学习经验和上级部门指导,李飞决定改变过去粗放、低附加值的产品模式,实施做优品种、提升品质、做强品牌的“三品”行动,建设电商中心和水果分拣中心,成立“一日三餐”公司和初心向阳农业技术服务队,盘活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增收。
“我今年46岁了,进城找工作不容易,现在加入农业技术服务队,接受培训后不仅能管好自己的土地,还可以用学到的技术去挣钱。仅此一项去年我们家增收1万多元。”村民白大姐正在分享自己喜悦。农产品的效益十分稳定,村民们对李飞是既钦佩又感激。

据了解,2023年向阳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80万元,较2021年5万元增长16倍,人均收入增加4000元。集体经济壮大了,农户实现增收了,向阳村开始反哺社区治理。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道路坑洼不平,亲戚也很少来串门”“只要一下雨,小汽车陷进泥坑的现象很常见”因为很多农户没有还入户水泥路,出行便成了村里的大问题。李飞注意到这一现象后,带领居民群众大力推进1800米农村入户路建设,村民们自发筹集了资金7.5万余元,自带农具平整地块、积极整治房前屋后环境卫生等方式主动参与修建。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条宽敞平坦的水泥路终于建成,大大改善了村民们的出行条件,也为村庄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村支书就是全村的领头雁,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更应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只有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我心里才能踏实。”李飞说,部队的教育,让他终身铭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只是党的宗旨,更应是每个党员干部一生的价值追求。
郫都区东林村王德一:我们村干部就是给老百姓干事的
成都市郫都区德源街道东林村党委书记王德一,是远近闻名“热心肠”的退伍老兵,自2011年12月从成都军区联勤部退役以来,他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初心与誓言。在担任东林村党委书记期间,王德一秉承着军人的优良作风和严于律己的精神,甘当村里的致富领头雁、群众的贴心人,用实际行动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2020年8月持续性强降雨让桤木河河水位猛涨,不少地段出现了漫水、沿河路段多户农户居住房屋被淹。接到险情后,王德一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指导防汛救灾人员开展抢险工作,有序组织志愿者为2社农户转移近万斤大蒜种子至安全区域,穿过过腰深水将70余岁老党员背送至集中安置点,纵身跳入河中码好沙袋石袋,及时安排防汛人员将沙袋、抽水机、方便面等物资送到群众家中,以实际行动为人民群众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安全屏障。
“我们村干部就是给老百姓干事的。”这是王德一常挂在嘴边的话。东林村的“拳头”产品是大蒜,种植历史可追溯到300年前,村民世代稻蒜轮作。面对新的市场环境,王德一感到力不从心。“要真正在市场上形成优势,必须有懂农村、懂技术、懂市场的人才。”
这时,浙江大学毕业的高材生陈果出现了。这位同样出身农村的小伙子第一次来东林村,就看到了巨大的发展潜力——生态好、区位好、产业基础好,当地对产业发展又重视。王德一见陈果,就知道他是自己要找的人,两人一拍即合。陈果组建合作社,带来了新技术、新理念,小田改大田,打破田埂,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生产成本大大降低,稻蒜品质明显提高,合作社越滚越大。

依托川西林盘景观、稻蒜轮作等资源和产业优势,王德一持续深化农村集建入市改革试点,通过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充分激发集体、农民、社会投资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引入袁隆平种业硅谷、步科研发总部、东林音乐小镇等重点项目,成功打造东林艺术村品牌,推动多种“农业+”业态融合发展。2023年东林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4473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30万元,村集体资产达6.3亿元。
沃野田畴绘新景,“农”墨重彩谱华章。这些扎根基层的“兵支书”,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和辛勤汗水,践行着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他们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领头雁”,更是广大群众心中的“主心骨”。他们的奋斗故事,如同一面面旗帜,激励着更多的党员干部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兵支书”的带动下,乡村振兴事业必将蓬勃发展。让我们从他们的事迹中汲取力量,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共同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陈梦雪 王昱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