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屏历史文化遗产 | 大观楼:400多年来宜宾的绝对地标

来源:三江翠屏 时间:2023-09-10 14:56:00 编辑:张夏桐 点击:

双江绕郭古戎州,万里长江江水头。三塔扶摇临碧落,两山叠峙彩云浮。流杯沧壁名篇隽,真武观前景色幽。

最是中城佳览处,西南半壁大观楼。
这首诗是中国古建筑学家、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罗哲文先生写的。在罗哲文眼中,大观楼才是宜宾的绝对地标。
宜宾大观楼,原名谯楼。清雍正时廷尉邓时敏《叙郡谯楼记》载:“宜宾都司谕修……言郡有谯楼,在府署之东,创自明代嘉靖(1522-1566)中。”当年的谯楼很美,邓时敏在一次登真武山晚眺时记录下了这样的画面:
惟见府署东有楼岿然……江云起,岚烟接,渺渺溶溶,浑然一片,城垣庐舍,一时皆隐。而兹楼尊竦独立,如泛洞庭湖望君山一点,浮沉于烟波万顷中也……
宜宾谯楼命运多舛,或战乱,或火灾,屡建屡毁,又屡毁屡建。清乾隆甲申年(1764),谯楼遭火焚,次年,知府托隆再建,并定名大观楼。
大观楼屹立在宜宾老城区西街口,为三重檐歇山顶城楼式建筑,高28米,长31.6米,宽20.4米,呈长方形。整个楼分四层,底楼为高5.5米的石砌台基,中有十字形通道,可容车马通行。沿两侧各29级石梯而上,直通楼厅。上面三层,全系斗拱木质结构,四角飞檐,凌空翘首,挺拔有力。中脊上立一阁楼式小塔,两边走兽,脊端正吻,垂脊塑蹲兽,檐下装如意斗拱。雕梁画栋,装饰华丽;四周棂窗,高敞明丽。三楼东面檐下悬“大观楼”牌匾,西面檐下有“西南半壁”匾额。整个楼形建筑保持了我国传统的建筑风格,精美典雅,气势恢宏,巍峨壮丽。当年的宜宾城,除水东楼和鼓楼外,大观楼耸立最高。站在楼上,视野开阔,近,可观整个宜宾城区俨然屋舍,远,一览三江汇流,长江东去,浩渺烟波。
大观楼的出名,除了楼宇本身的建筑雄伟,气势不凡之外,还因那两块为书法家们拍案叫绝的牌匾。

“大观楼”三个字,每字见方1.5米,浑厚俊美,挺拔雄势,刚健遒劲,笔力千钧,如此令人震撼的书法,何人所书呢?其落款虽是“长白托隆题”。
但民间流传,事实并非如此。
清朝,一个叫托隆的旗人来宜宾做府官。他到任不久,就命人将被大火烧毁的谯楼重修,并取名为“大观楼”,以示洋洋大观的意思。可他的书法却是“三足猫”,只好把辖区内写得好字的老夫子都叫来,要他们各写一幅,再由他选用。宜宾知县冀宣明也想试试,可他是个怪人,在书写“大观楼”三字时,先写“大”和“楼”二字,“观”字最后写,写到最后一笔时,冀宣明感到腕力不足,遂用脚尖踢了一下笔托,才得以完成。由于用力过猛,墨水溅起,将站在一旁观看的托隆的衣服弄脏了。托隆很不高兴。得罪了长官,后果很严重,幸好冀宣明机警,在最后题款时,未写自己的名字而写上了“长白托隆题”。这下托隆才转怒为喜。
大观楼西面的“西南半壁”四字,典出唐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途经石城山(在今宜宾市叙州区横江镇)题诗“石城门峻谁开辟,更鼓误闻风落石。界天白岭胜金汤,镇压西南天半壁”的最末一句。书法由被赞“为人强毅正大,有古大臣之风”的顾汝修题写。该匾气势恢宏,以行草书成,丰腴飘逸,潇洒流畅,俊秀苍劲。
大观楼落成后,引来众多文人墨客登楼游览。光绪十二年(1886),“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第三次来到宜宾,与朋友乘兴登上大观楼,写下《大观楼叙州丙午》一诗:
迥出势不已,何当兴正酣。
星光浮北斗,兵气静天南。
远驭资雄镇,高情得极探。
回风送鸾弄,便欲附云骖。
有人说,宜宾大观楼像北京的天安门;有人说,宜宾大观楼像昆明的大观楼。其实,宜宾大观楼特立独行,独一无二,它有自己的血缘、秉性和气质,它不像谁,它就是它。(三江翠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