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城市江景。唐广 摄
9月30日上午,在内江市第二污水处理厂,直径近20米的二次沉淀处理池内,浑浊的泥水和清澈的池水泾渭分明,被一道水泥壁隔开。“浑水被送回到上一步处理工序重新净化,完全达标后才能排放到沱江。”内江市污水处理有限责任公司经理黄勇介绍。
沱江是内江人的“母亲河”,曾经因为水污染失去神采。近年来,内江市着力持续改善沱江水生态,并以碧水为底打造滨水宜居公园城市。
江水清起来
水上岸上硬件软件齐头并进
沱江流经内江城区段被称为“甜城湖”。9月30日上午,记者跟随内江甜城湖清洁队队长李强,从内江大洲广场的码头处跃上甲板。手持带有网兜的竹竿,船上两名队员注视着江面上漂浮的一草一物。发现目标后,他们抄起竹竿在空中划出一道抛物线,网兜中的垃圾被迅速扔到甲板上。
“我们有15名队员,每天负责打捞的河道长度近10公里,上午一遍、下午一遍。”说话间,对面驶来了甜城湖执法大队的巡逻快艇。两支队伍游弋在江上,构成了沱江保护的专业力量。
2018年,《内江市甜城湖保护条例》正式生效。这是沱江流域第一部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法规,甜城湖执法大队也在同年挂牌。
“落实情况越来越好,去年我们只发现了一些轻微违法行为。”甜城湖执法大队队长张磊介绍,最新修订的《内江市甜城湖保护条例》在今年9月生效,覆盖的范围更大。
基础设施的短板也在补齐。内江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出水口,水流急促拍打着池壁,发出“哗啦”的声响。“每天5万吨达标清水从这里奔流到沱江。”黄勇指着遍布厂区的草地介绍,厂区绿地都是用这里的水来浇灌的,一期项目2019年投用,二期项目的前期设计已经开始谋划,将新增日处理量5万吨。
从内江市第二污水处理厂驱车约15分钟,就来到了内江东兴区椑木镇牛棚子社区。路边栽种的紫薇、三角梅、樱红李等景观植物构成了一条长达7公里的绿化带,整洁的街道已经很难寻找到当年垃圾交易市场的痕迹。
2018年,曾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收荒场”退出。距牛棚子社区4公里处,是西南循环经济产业园。“‘收荒场’经营户大多搬到了我们这个硬件更加完善的规范化园区内运营。”负责该园区日常管理的中再生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副经理陈文宣介绍,园区内有专门的污水预处理站,每天处理量可达2000立方米。
沱江水环境也在一系列举措下持续改善。今年上半年,内江12个国省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1.7%,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
颜值提起来
江边建碧道打造“城市会客厅”
内江经开区包谷湾湿地公园,全长3公里的红色步道像缎带一般,与绿地和碧水辉映。不少身着健身服的市民在这里锻炼,摄影爱好者伸出“长枪短炮”捕捉湖边水鸟休憩的镜头。
“这里的滨水步道和公共服务设施,是内江‘百里碧道’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建科科长高敏介绍,碧道是沿河湖、水库等水际岸线建设的一种绿道。
“‘百里碧道’不仅向沱江主河道上下游、左右岸延伸,也向支流、湖泊、水库等全方位延伸。”高敏摊开内江城区地图,记者注意到沱江两岸标注的绿色带状图标,同样在周边的清溪湿地公园、花萼湿地公园等地出现。
这些绿色带状的标识,就是该项目的布局点位。在沱江水环境持续改善的基础上,“百里碧道”将此前相对独立的城市滨水空间串联起来,提升城市颜值和居民生活的舒适度,助力打造滨水宜居公园城市。
从包谷湾湿地公园向东南方向,途经民族路和大洲路,就到达了内江市市中区六段锦步行街。夜幕降临,暖色调的灯光束从街区向临江一侧发散,沿岸绿树、建筑物上的灯光也依次点亮。“这条步行街,有内江‘外滩’的美誉。”内江市市中区商务和经济合作局市场建设股负责人肖增能介绍,依托滨水沱江廊道优势,步行街正在实现从传统步行街到新生代网红休闲地的更新。
从全市来看,内江将以沱江为廊道带动“夜经济”发展,把沱江两岸的滨水碧道、商圈等资源整合打包,创建甜城湖省级旅游度假区。
“相比传统景区,度假区的消费业态更加丰富。”内江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资源开发和宣传推广科工作人员张宇介绍,度假区初步构想新建人行网红桥、景观浮桥,开通水上巴士等,串联沿岸公园湿地、景区景点、特色街区等,开发“夜游沱江”精品项目,将此打造成地标性“城市会客厅”。(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