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凉山见证巨变丨多元融合会理古城尽显文化魅力

来源:四川新闻网 时间:2022-07-03 11:02:49编辑:刘奕麟
6月29日,“大美凉山见证巨变”凉山彝族自治州建州70周年系列宣传活动启动。7月1日,25家媒体记者走进会理市,参观了红色文旅产业、石榴现代农业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领略这座千年古城,缘何有如此魅力?
会理,地处攀西腹心地带,因“川原并会、政平颂理”而得名,是茶马古道及古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红色文化、石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种文化交汇融合,构成了独特的会理文化。
“会理会议”遗址
红色文化激活文旅产业
会理位于四川省最南端,是连接川滇的“南丝路重镇”,也是红色文化之城。1935年5月,中央红军由滇入川,在会理历时十五天,足迹遍及三十一个乡镇。红军在会理皎平渡口成功抢渡金沙江,随后在会理城郊铁厂村召开了入川后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理会议”,使得会理境内形成了一条鲜明的红色文化带。
据统计,会理现存长征革命遗址11处,涵盖了战场遗迹、机构旧址、指挥部遗址、会议遗址、烈士墓碑等多种类型的遗存。其中既有雄伟壮阔的巧渡金沙江旧貌,又有修缮复原的“会理会议”遗址,更有红军长征过会理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如今,皎平渡红军渡江遗址和“会理会议”纪念地已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景点和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红军长征纪念馆成为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皎平渡段建设也正有序推进。
皎平渡位于会理县东南,是金沙江上云南与四川之间的主要渡口之一,两岸悬崖峭壁,巍峨险峻。1935年5月,红军长征在这里出滇入川继续北上,实现了中国革命的战略转移。现在,这里已成为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会理会议纪念地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依托“会理会议”遗址,以“长征丰碑红色会理”为主题,按一个中心,一条旅游环线,四大功能区进行总体布局。一个中心,即景区入口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四大旅游功能区,即会理会议红色主题游览区、铁厂村民俗文化体验区、森林生态养生休闲区和仙人湖生态水源涵养区。景区内有会理会议纪念广场、纪念碑、临时会议草棚及雕塑等红色景观,与周围的湖光山色相辅相成。
目前,会理正逐步完善景区内各项旅游服务设施,加强旅游服务功能区域建设,丰富景区红色文化内涵,并不断扩大景区体量,建立文创基地,逐步打造仙人洞、仙人湖环湖景观带研学式、沉浸式、体验式、休闲度假式等旅游模式,与会理会议纪念地核心景区紧密结合,形成游客群体覆盖面广、经济效益高的红色文旅产业链。
会理绿陶文化产业园
石榴现代农业园区打造奔康快车道
会理石榴现代农业园区已于2019年被评为省级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涵盖2镇(鹿厂镇、彰冠镇)1街道(城南街道办事处),园区石榴种植面积18.4万亩,涉及人口5.5万。2021年,园区果品产量46万吨,总产值35.8亿元,人均纯收入2.46万元。目前会理石榴在全国保持“五个第一”:种植规模全国第一、产量全国第一、产值全国第一、果农单户收入全国第一、石榴品种品质全国第一。
为推动园区产学研一体发展,会理市政府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技协、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建立了“会理石榴科技小院”,小院聘请驻点教授专家6人,对石榴品种、栽培管理、产品开发、装备设施等提供全程化科技支持,助推彰冠石榴产业发展。同时在富乐有机石榴现代农业园区建有200亩石榴品种资源库,引进培育了64种国内外优良品种。
为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带动作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园区核心区域安装有15个气象监测站和土壤墒情监测站,引入了智能植保无人机、园区智能管家,普及太阳能杀虫灯等,将现代化生产要素植入农业生产过程,推动石榴产业生产经营与新一代农业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现农业产业升级,为下一步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打好坚实基础。
当前,会理已建成40万亩石榴产业带,其中彰冠镇种植面积24万亩,该镇2021年产量39.5万吨、产值23.5亿元,果农收入达100万元以上的有900多户,最高的果农收入达600多万元。全镇石榴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占全市一半以上,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石榴第一镇。
白沙民俗村的拦路酒
非物质文化遗产各放异彩
会理建县于公元前111年,至今已有2132年的历史。从古至今,一代代会理人将有着鲜明个性的生产生活方式世代相传,形成了有会理特色的文化体系,也成为历史长河中如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目前,会理已分7个批次整理、收集、申报了省级、州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明确了所属地区或单位及传承人。会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为传统音乐、传统技艺、传统舞蹈、民俗、民间文学等,申报为省级、州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38项。
其中,包含会理市黎溪镇关河乡大号唢呐、会理市绿水镇松坪村饵块手工制作技艺、会理市鹿厂镇红铜火锅制作技艺、会理市绿釉陶瓷品制作技艺、会理市鹿厂镇小黑箐乡白沙村蹢脚舞,共5项省级非遗项目。
会理彝族长号唢呐乐舞是会理民间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一朵奇葩,长号高亢雄浑,唢呐欢快嘹亮,在演奏或为舞伴奏中,两种铜制彝族吹奏乐器一长一短,独具风格。其演奏的技艺和乐典,多为家族间世代沿袭,保留了古朴的音韵和浓厚的乡土气息。会理长号唢呐流行于鹿厂、白鸡、小黑箐等乡镇,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2009年6月,会理长号唢呐参加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演出活动,经“非遗”节执委会严格认真评选,荣获“太阳神鸟”银奖。
会理绿水镇松坪饵块制作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松坪是川颠之要道,追溯于公元1291年,商贾贩卒往来穿梭,因旅途带来米饭或其它食物易馊,这里开始制作饵块。至今,松坪饵块仍保持原始制作风貌,松坪饵块制作选用本地种植的大白谷水稻,经过过筛、淘洗、浸泡、入甄蒸熟、搓揉冷却后即成饵块。
会理从明代洪武年间开始制作红铜火锅,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其产品远销邻近省、市、县。相传,明太祖朱元璋为平定叛军余孽,在会理实行军屯,中原一带的士卒带来了当时中原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加之会理自古出铜,因而诞生了独具特色的会理红铜火锅。做一件红铜火锅,从冶炼热锤将铜坯进行反复锤炼、打薄,制成毛坯,到冷锤打成产品,需要六万锤。两个工匠一般要10个小时,才能打制成一口红铜火锅。2011年,会理红铜火锅制作技艺,入选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的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绿陶是会理独有的特产。据专家考证,会理烧制绿釉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至今已有几百年的悠久历史。因为是用孔雀石配方烧制而成的绿釉陶,而有“会理绿陶”的美称。而其之所以能经历数百年的时间而在民间兴盛不衰,首先在于会理本土拥有制陶所需的丰富原材料以及独特的釉色原料;其次,无数的能工巧匠将之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2009年,会理绿釉陶瓷人选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蹢脚舞是会理民间舞蹈的杰出代表,以小黑箐镇白沙村的彝族“蹢脚”舞最负盛名。白沙村坐落在美女峰下,是一个享誉四方的特色民族文化村寨。白沙村村民们个个都是天生的歌手和舞蹈家。白沙村的蹢脚舞,名目繁多,有“背榨把”“搓脚”“三脚跷”等不同名目,各种奇妙的舞步让人眼花缭乱。早在1993年,由白沙村农民组成的蹢脚舞表演队就参加过四川省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开幕式演出;1999年获第四届中国民族民间艺术节优胜奖;2001年获第五届中国民族民间艺术节金奖。
会理除了申报的5项省级非遗项目外,还有15项州级非遗项目和18项县级非遗项目,其中包含:会理苴却砚制作技艺、彝族刺绣技艺、土法造纸技艺等13项州级传统技艺;会理市端午节习俗和会理市小黑箐白沙村彝族祭龙节2项州级民俗;12项县级传统技艺、1项县级民俗、1项县级传统舞蹈、3项县级传统音乐、3项县级民间文学。
在会理,你可以走进千年古城触摸历史脉络,追寻红色足迹感悟金沙水暖,品味丰富物产体验如春四季,聚焦名县建设感受巨变跨越。如今的会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石榴之乡,国家4A级旅游景区所在地,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会理多了一张又一张新名片。(尧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