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达州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根据2022年10月出台的《达州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工作方案(2022—2025年)》,达州将健全地理标志培育机制,建立中药材、农特产品、地方小吃等地理标志“梯队培育库”,三年力争新增地理标志14件以上。
据了解,地理标志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目前达州达川区、大竹县、宣汉县已有达县乌梅、大竹白茶、宣汉牛肉等十余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达川区,位于达州市主城区南部,地处四川盆东平行岭谷区、盆中丘陵区、盆周低山区连接地带,地形总趋势西北高东南低,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类型。达川区历史悠久,人文底蕴厚重,历史名人辈出,如“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唐朝通州司马元稹,明朝吏部尚书卫承芳、清代杰出思想家唐甄等。2013年,四川省经济林协会正式发文,命名达县(现达州市达川区)为“四川乌梅之乡”。2019年11月,被命名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020年9月22日,荣获2019年度四川省粮食生产“丰收杯”。
达县乌梅
达川区是乌梅的原生资源地,有6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中科院专家对达县乌梅生物学特性、食用、药用价值进行分析后发现,受川东北特殊地理和气候环境滋养,达县乌梅基因纯正,具有果大、肉厚、酸度高等特点,其枸橼酸含量高达29.4%,居全国第一,高出《中国药典》标准近一倍,是标准的GAP制标品种,具有很高的食用、药用价值。2016年,“达县乌梅”获得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2020年选育乌梅优良品种“达梅1号”和“达梅2号”获得绿色食品认证,2021年入选全国10大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之一。
2010年,“达县乌梅”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在地理标志品牌的护航下,如今的“达县乌梅”年产鲜果3万吨、干果3000吨,开发有“茶园山”“川来蜀往”巴山妹子”“冯山林”等品牌生产的乌梅干、乌梅粉、乌梅丸、乌(青)梅酒、乌梅露等20余个产品系列,销往重庆、云南、广东、上海等10余个省市,2022年预计产值达3.9亿元。
米城大米
清乾隆3年(1738年),直隶知州听闻米城大米品质绝佳,遂将其进献给乾隆皇帝。乾隆皇帝食用后,大加赞赏。“米城贡米”由此得名,并一直作为清朝皇室专用大米,直至清朝末年。
米城大米历经百年,跟随着历史不断发展。1915年,达县南坝先农祠成立达县农业试验场,对米城大米进行研究。解放后,成立达县农业科研所(现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培育出高产优质品种。改革开放后,米城大米迎来黄金时期。2002年,达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狠抓特色产品开发,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涌现出了一批米城大米生产经营优秀企业:达县绿洲农业科技开发公司、滕化新农业公司、达州市中贸粮油总公司。
2003年,“米城大米”生产地通过无公害基地认证;2004年获无公害农产品和QS认证;2006年,“米城”商标注册成功,同年“米城大米”获“绿色食品证”;2010年,“米城大米”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20年,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21年,通过实施稻田认购、“我在米城有亩田”等活动,借助达川区农业发展公司这一龙头,采取多种利益链接模式,全区种植水稻面积5520亩,总产量4000吨,实现经济价值1320万元,带动1153户农户人均增收300元。
大竹县因“竹多竹大”而得名,唐武则天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始置县,是北纬30°川东第一城。神奇的“三山两槽”和紫色土壤,蕴育了大竹发达的种植业,素有“中国苎麻之乡”、“中国香椿第一县、“中国醪糟之都”、“中国糯米之乡”、“川东绿竹之乡”称号。
“东柳醪糟”
醪糟,甜酒也。大竹东柳醪糟源于汉朝,盛于明清。2007年,东柳醪糟酿造技艺被认定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柳醪糟精选糯米,均产自大竹县28个乡镇10万亩绿色生态优质糯稻基地,米粒圆润饱满、晶莹洁白,经泉水浸泡、淘洗、蒸煮,再辅以由108味中草药秘制曲药,让醪糟汤汁清亮、晶莹润滑、醇甜酒香,其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B族维生素、矿物质及十多种氨基酸,具有滋补气血、健脾益胃之功效。如今,东柳醪糟不但畅销全国各大中城市,还远销欧盟、北美、东南亚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东柳醪糟产业促进了大竹糯稻产业的发展,带动全县28个乡镇80个村建立优质糯稻基地,5万农户17.5万人(贫困户3506户、10817人)从事糯稻生产,通过发展糯稻产业,基地农户年实现糯稻收入3亿元,年户均增加纯收入2500元以上。
2011年,“东柳醪糟”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大竹香椿”
香椿历史悠久,民间食用始于汉代,唐代时香椿被列为“贡品”。大竹香椿素有“树上蔬菜”之美称,不施化肥,不用农药,属纯天然食品,具有“叶肉肥厚、颜色红艳、香味浓郁”的特点。它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对清除人体自由基、开胃健脾、增强人体免疫力等有特效。
目前“大竹香椿”种植面种达12万亩,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10万农户吃上了“香椿饭”。大竹县被称为“中国香椿之源”。2019年,“大竹香椿”获得全国绿色农业十佳蔬菜地标品牌。2022年4月17日,“大竹香椿”获首次出口到加拿大,成为达州市海关成立以来首次出口的新鲜蔬菜,也是达州市首次出口的鲜货农产品。2022年,大竹县香椿鲜芽销售1.5万吨,鲜芽产值4亿元。
2012年,“大竹香椿”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观音豆干”
“观音豆干”,起源于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由贺家第四代传承人贺瑞富外祖父刘炳然所创,已有百余年历史。
观音豆干采用当地优质大豆,制作工艺复杂,尤以窖水点豆浆和祖传秘制配方独具特色,是不添加任何化学制剂、色素的纯天然健康食品,因其产于大竹县观音镇,历史上称其为“大竹观音豆干”。观音豆干皮面光洁润滑细腻,呈金黄色,甘香味浓、芳香四溢、回味悠长。同时具有绵实特点,每张折成3折,可承受约25公斤重的拉力,是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有名的“休闲、旅游、酌酒”食品与馈赠佳品,属《大竹县志》记载的名土特产之一。
2011年,“观音豆干”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大竹秦王桃”
“大竹秦王桃”属于优质中晚熟桃,于7月中旬成熟,其特点为:果个大耐贮运,果肉圆球形,外观鲜美。果肉白色,近核处微红,肉质细硬,纤维少,汁液少,风味甜酸适中,可溶性固形物12.77%,总糖10.46%,总酸0.22%,维生素C2.82mg/kg品质优、粘核、核小、占果重3.6%。
秦王桃肉质特硬,极耐贮运,采后常温下可存放20-25天(不软烂、不失水),可远途运输,具有丰产稳产、抗逆性强、抗病性好等特点。年产值达1500万。
2012年,“大竹秦王桃”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大竹白茶”
大竹白茶外形挺直秀丽、鹅黄隐翠、白毫显露,茶汤嫩绿明亮,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爽甘醇生津,氨基酸含量一般高达7-9%,最高的可达12%,游离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的60-70%。
大竹白茶选用明前一芽一叶的茶鲜叶(白化茶树品种)为原料,经摊放、杀青、理条、初烘、复烘(提香)加工而成,鲜叶采摘要求芽叶完整、新鲜、匀净。现有13个乡镇15个村种植白茶8万余亩(盛产面积5万亩),总产干茶700余吨,均价3000元/公斤以上,总产值超20亿元。
大竹白茶现已成功注册巴蜀玉叶、国礼、川白茶、云鼎雪玉、蜀玉白月、竹尖香玉、玉顶山等10余个商标。其中巴蜀玉叶、国礼、蜀玉白月等品牌大竹白茶曾先后揽获川茶博会、杭州茶博会金奖和“中茶杯”、“中绿杯”特等奖。“巴蜀玉叶”更是多次荣获“中茶杯”茶王奖,2018-2021年连续4年在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2021年,“大竹白茶”获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宣汉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大巴山南麓,境内山势逶迤、植被多样,野生植物3000余种,桫椤、崖柏、银杏、黄连、天麻、杜仲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达10余种,森林覆盖率达60.4%。全县平均海拔780米,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酸碱适中,富含铁、锌、钾、钙等多种微量元素,其中硒含量尤为丰富,是全国三大富硒地区之一。
“宣汉脆李”
脆李,是中国传统的伏季水果之一。“宣汉脆李”最早从当地野生的“土李子”培育而成,在宣汉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据《民国宣汉县志》记载,宣汉县七里乡李笼子沟、西北乡尖山子一带的李(今蒲江街道永安村)、南坝乡圣墩寺“土李子”、柏树乡太平寨村石家坡“蜂糖果”早有种植。
“宣汉脆李”具有肉质清脆、核小肉多、味道香甜、营养丰富的特点,可食率≥95%,可溶性固形物≥12-16.8%,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宣汉脆李”已建成庙安、南坝、毛坝3个万亩示范区,栽培面积达9.8万亩,逐渐成为宣汉县域特色效益的支柱产业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被宣汉县委、县政府列为特色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发展、重点扶持。
2018年,“宣汉脆李”获准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宣汉牛肉”
依托大巴山良好的自然生态,宣汉草水丰美,牛羊肥硕。素有“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山泉水”美誉的宣汉黄牛,被载入《世界牛种名称》。以宣汉黄牛为母本,历经30余年培育而成的乳肉兼用型牛新品种—蜀宣花牛,填补了中国南方、四川无培育牛品种的空白,成为现代肉牛产业的典范。
宣汉县坚持“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构建“养殖+种植+有机肥+加工+销售”产业融合发展链条,让牛产业逐渐成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产业经济发展的特色支柱产业。“宣汉牛肉”发展至今,共有五香牛肉干、麻辣牛肉干、香油牛肉片、牛肉松等23个牛肉产品品类。
2015年,“宣汉牛肉”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6年,“蜀宣花牛”获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漆碑茶”
大巴山南麓的宣汉县漆碑乡,是省政府命名的省级茶叶种植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乡。境内海拔630~1300米,森林覆盖率达65%以上,山峦叠嶂,沟壑纵横,溪流密布,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暖湿共节,土质肥沃,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植被丰茂,阳光漫射,光照适度,昼夜温差大,立体气候明显,土壤酸碱度适中,PH值4.5-6.5,矿物质丰富,锌含量40~90mg/kg,造就了茶叶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漆碑乡茶文化始于商周,盛于明清,是人类饮茶、种茶、制茶的发源地之一。明初,漆碑乡为川北马茶产区,所产茶叶称“巴茶”,经陕南输出至西部,俗称“过西乡”(陕南西乡),为“西路边茶”和“南路边茶”主要原料产区,享誉全国。
漆碑茶色泽黄绿油润、香气栗香馥郁、滋味醇厚回甘、汤色黄绿清亮、叶底嫩绿明亮,独具“三绿”特色,先后荣获“四川名牌产品”、“四川省著名商标”等多项殊荣。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漆碑茶”依托省、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茶叶企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畅通了购销渠道,让传统茶叶焕发出了新的生命。
2013年,“漆碑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宣汉桃花米”
“宣汉桃花米”面似桃花,质地滋润,颗粒饱满,煮熟后晶莹如雪,味道香甜爽口,自唐代就成为皇宫的供奉之物。诗人元稹曾著诗颂曰:“倚棹汀江沙日晚,鲜花野草桃花饭。长歌一曲烟霭尽,绿波清浪又当还。”
“宣汉桃花米”目前有达州市桃花米业有限公司、四川省云蒙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宣汉县桂花米业有限公司、宣汉县万盛米业有限公司4家用标企业,年产值约3800万元。
2009年,“宣汉桃花米”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8年获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陈艺 达州市市场监管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