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细微之处见微光 马玲璇-2022级-儿科
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这趟规培之旅即将结束,那些开始时的青涩与惶恐,早已被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守护与点滴的成长所浸润,沉淀为心间一份温暖的重量。回首望去,这趟始于懵懂,淬炼于无数个日夜的规培之旅,在不知不觉中,在自己的不断成长中,也将悄然抵达终点。
初入病房时,教科书上各种疾病诊断清晰的指标,在真实患儿复杂的体征前显得单薄又无力。需要我们不断地抽丝剥茧,抓住重点,不遗漏细节,才能在重重复杂的表现中做出诊断,揪出导致其原因的罪魁祸首。这不是简简单单地按照书本所学书本就能做到,还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及时地总结学习,不断地对照病人的症状与书本的内容,并进行相应的总结和分析,需要我们把握细节,掌握重点。
儿科可以算是一个“哑科”,年龄幼小的孩子们,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身体的不适,因而他们就有了各种各样不同的表达:无休止的哭闹、异常的安静、身体的抗拒等。
跟随着老师们的脚步,我学着蹲下来,平视患儿眼睛,观察他们的肢体动作,去理解无声的诉求。但并不是每一次都能准确地体会到他们患儿的表达和家长的诉求,这也让我深刻地明白了条理清楚的解释病情、坦诚疾病风险、传递理性希望的重要性。有些时候,可能一次耐心的倾听,一句温暖的安慰,与及时的治疗同等重要。
在这段规培时光中,遇到了许多的突发情况,但我现在仍记得自己第一次值班时一件突发事件。我当时正在和老师一起去床边向家长解释患儿病情和降温措施,毫无预兆地,小朋友突然双眼上翻、呼之不应,紧接着全身强直,继而四肢出现有节律的抽。很明显这是高热惊厥了,孩子的父母瞬间就惊慌失措。虽然书本上已经学过,只是单纯性热性惊厥,大多短暂且良性,但第一次亲眼目睹这般慌乱的情景,我的心还是猛地提了起来。我们立刻冲上前,将孩子置于侧卧位,迅速解开衣领,同时老师清晰、镇定下达床旁医嘱,并且用平稳的语气安抚家长。
我紧盯着孩子抽搐的情况,心中默默计数着时间,时间仿佛被拉长,大概1分钟左右,小朋友抽搐自行停止。随即也逐渐恢复意识,我长舒了一口气,这才发现自己手心全是汗。在处置完成后,老师抓住机会向我提问了关于高热惊厥患儿的相关处理,并指出我的遗漏之处,向我讲解了不同类型惊厥的鉴别要点和紧急处理药物的选择等知识要点。这种结合实战案例的即时点拨,让我获益匪浅。
在无数个灯火通明的漫漫长夜里,在一次次与病魔的无声较量中,在与家属的共同坚守里,我渐渐明白了医学的真谛。它并非要求我们成为无所不能的人,而是要对自己的能力有清晰的认知,尽己所能,给予患儿及其家庭一份温暖的关切与有力的托举。
这趟规培之旅即将完成,但下一趟的旅途依然漫长,充满荆棘和挑战。但我知道,心底有一束守护生命的微光,就足以穿透一切未知的迷雾,惟愿以所学,成为拂去孩子们病痛的微风。愿我们初心不改,在守护儿童健康的道路上,步履不止,微光成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