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成为四川省内除成都外,唯一分享自贸试验区蛋糕的城市。
2022年4月1日,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迎来挂牌五周年的日子。
五年时间,岁物丰成。作为国家战略叠加区,
——从0项到397项制度创新成果,是泸州深入推进改革创新、扩大对外开放的务实举措。
——从“1”到“6”的国家级平台成功汇集,是泸州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从推动产业实体化到打造“千亿园区”,是泸州对建设西部重要开放型经济发展样本的积极探索。
五年,砥砺奋进;五
从先行探路到全国推广
用制度创新打造营商环境改革先行区
3月25日,在盈田智能终端产业园的四川英望科技有限公司内,工人们正加紧生产一批价值8000万元的海外订单。
“真没想到,不到两小时就完成了出口退税的全部手续。”公司总经理李龙艳说道。该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智能终端软硬件设计、制造及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远销迪拜、泰国等国家。
企业有获得感,得益于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在全国率先打造的“生产型出口企业出口退税服务前置”模式,即在企业办理出口退税申报之前,税务部门就介入调查,给企业省下至少1个月的函调时间。
近几年,随着跨境电子商务和港口运输的飞速发展,泸州集聚了中海粮油、长运供应链等一大批加工、贸易、物流企业。如何助力企业发展壮大,让改革红利迅速转换为企业口袋里的真金白银?一系列创新制度的出台,恰逢其时。
“33万元的退税款第二天就到账了。”泸州临港自贸投资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倪贤容也很惊喜:“以前退税时间需要10个工作日以上,现在这么快就能到账,为我们解决了流动资金难题。”
“改革创新是自贸试验区的立身之本。五年来,我们聚焦问题导向,突出企业和群众所需,推出了一大批改革创新举措。”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管委会自贸区工作局局长彭涛说。
特别是在“生产型出口企业出口退税服务前置”“增值税增量留抵即报即退”等改革推出后,全市累计有47家生产型出口企业享受到了出口退税1.81亿元,有205家企业享受到留抵退税10.03亿元。
依托“内陆水港”特色,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全面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形成了397项创新成果。其中,创新推出“江上申报、抵港验放”作业模式、口岸查验多方协同服务模式等系列改革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口岸通关效率,节约查验成本,减少了货物在港滞留和查验时间。
聚焦市场主体需求,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推出企业开办“小时清单制”、企业“套餐式”注销服务模式等系列改革举措。其中,“准入即准营”清单制,即申请人在领取营业执照的同时,可当场领取相关许可证,办理时限较原来平均减少12.8个工作日,这项成果于2020年7月在全省推广后,仅泸州就有几百家企业享受了这项改革红利。
1天、1小时、2分钟……随着不断更新的时间刻度,效率提升,成本降低,企业满意。一升一降,折射的是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改革力度,体现的是泸州创新驱动带来的变化。
从优势叠加到“链式”服务
用平台
2021年,泸州综合保税区以“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三大业态,深度融入泸州乃至西部地区供应链、产业链。
中信建设、新
2021年,泸州综保区进出口额达40亿元、同比增长16.3%,占全市比重的31%,绩效评估在全省6个综保区中排名第3位,以1平方公里的土地带动全市外向型经济快速向前迈进。
“下一步,泸州综保区将深度融入全市‘一体两翼’特色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在‘一体’中的对外开放桥头堡作用,并以‘产业联动’‘区港联动’‘创新驱动’助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长江上游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要承载地。”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管委会综保区工作局局长陶奉峡表示。
开年以来,位于泸州港国际集装箱码头的泸州港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
在16300平方米的专用仓库内,工作人员操控着装卸车来回穿梭。该场地经过逐年培育,进口粮食品类从单一的高粱发展到大豆、豌豆等多品类聚集,进口地从单一的澳大利亚发展到美国、加拿大、巴西、俄罗斯等多个国家,业务量从2017年的6.48万吨到2021年的77.1万吨,年均增长85.7%。五年来进口粮食累计超过150万吨,稳居长江上游港口第一位。
3月11日,跨境电商生产型企业四川鲲志运动装备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投产。目前,公司依托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跨境电商平台优势,已与部分本地生产型企业签订了出口协议,帮助其产品销售。
第一家生产型跨境电商项目从落地到顺利投产,是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大力招商引资、强化企业服务的结果,也是加快推进跨境电商线下产业园区平台建设的缩影。
近年来,随着泸州跨境电商的不断扩容,各个企业自建申报系统和业务平台,会让企业承受较大的人力成本、时间成本、资金成本。如何让跨境电商企业轻装运营?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抓住症结,给出答案:建设中国(泸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公共服务平台,为跨境电商的上下游企业提供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供应链整体解决方案。
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综合服务中心国库集中收付科科长(跨境电商工作负责人)姚伟说道,“量身定做”的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将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整套“链式”服务,实现跨境电商企业、报关企业、物流企业与海关、税务等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泸州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水平和监管能力。
打造这样的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当然不是凭空一说,需要有足够的“硬实力”。
五年来,泸州已聚合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进境肉类指定监管场地、国家临时水运开放口岸、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七大开放平台,在对外贸易、口岸通关、仓储物流等方面建立起了比较成熟的服务体系。
从国家试验田到“高产田”
用产业支撑打造区域先进制造业高地
良好的营商环境,国家级平台汇集,有效激发了这里的市场活力。
2017年,合盛硅业有限公司在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投产。五年来持续满负荷运行,实现年营业收入年均约15亿元。下一步,公司还将创建西南地区的销售公司,力求全力拓宽下游产业链的产品销售,做到产销结合,助力泸州经济发展。
“这五年,我们与自贸试验区同发展、同进步。”公司总经理助理唐年华解析了企业稳步发展的“秘密”:这里有地域优势,有国家战略。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多项创新制度的出台,多个智能化审批服务平台搭建落地,让企业真实感受到审批事项减少了、办理时限压缩了、服务效率提高了。这些都和企业的发展高度契合,能为企业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年来,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坚持以开放型经济发展为目标,推动自贸试验区产业实体化,在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谋划发展前沿接续替代产业。
在布局方面,紧紧围绕电子信息、高端纺织、新材料、粮油食品、国际贸易五大产业,加快上下游产业链布局,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在发展方面,总投资200亿元的恒力(泸州)产业园正加快建设;以京川、华景光电等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稳步发展,2021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7亿元、同比增长19%;以中海沥青、合盛硅业为龙头的化工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2021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中海粮油、青岛啤酒为龙头的粮油食品产业跨越发展,2021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128%;以厦门建发、上药泸州等为龙头的国际商贸产业快速增长,2021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6亿元、同比增长28%。
“我们将充分利用三区叠加政策优势,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加快五大产业上下游布局。到2025年,力争引进产业链项目50个以上,产业链营业收入年均增长40%以上,建成具有自贸特色的千亿园区。”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管委会经济商务局局长何锡华说。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泸州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