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原著,特别是党史经典文献中蕴藏着原汁原味的历史内涵,如果不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地学,很容易“断章取义”,要真正把党史学懂弄通、学深悟透,就要回到原文上来,原原本本地学习,逐字逐句地品读,如琢如磨地领会。
基于以上认识,在工作之余的春夜里,伴着窗外沾衣不湿的濛濛春雨和吹面不寒的杨柳春风,我怀着庄重崇敬的心情,认真地学习了毛泽东同志于1927年3月撰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
学习完毕,我不禁掩卷沉思,感慨良多。时光虽已过去94载,但岁月的风霜完全掩盖不了她熠熠生辉的光芒,在近百年后的今天,依旧给我以巨大的震撼。她至少给了我四个方面的启迪:
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细致搞好调查研究。1926年底至1927年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空前高涨,引起了反动派的恐慌和抵抗,他们一方面向农民进行反攻,一方面诬蔑农民运动“糟得很”,是“痞子运动”。为了驳斥和反击反动派对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和污蔑,1927年1月,毛泽东同志只身一身,深入湖南广大农村,历时32天对湖南湘潭、湘乡等五县的农民运动进行广泛考察。通过考察,发现“在各县乡下所见所闻与在汉口在长沙所见所闻几乎全不同,始发现从前我们对农运政策上处置上几个颇大的错误点”;农民运动不是“糟得很”,而是“好得很”;农会的举动不仅没有“太过分”和“乱来”,而是具有“革命的意义”;农民运动不仅不是“痞子运动”“惰农运动”而是“革命先锋”。正是基于深入细致的实地调查,毛泽东同志澄清了对农民运动的不实之词,有力地驳斥了国民党右派等势力的谬论,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因而澄清和纠正了一度泛滥的谬误,解决了当时关系革命成败的关键问题。调查研究历来是我党工作的优良传统,在长期的革命、探索和建设事业中一贯遵循“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面对这些问题挑战,我们只有更好地发扬优良传统,不断创新调查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扑下身子搞好调查研究,最大程度地掌握第一手资料,吃准摸透最真实的情况,才能针对问题对症下药,找到问题的解决之道和应对之策。
要坚持群众路线,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针对农民运动“糟得很”,农民运动是“痞子运动”“惰农运动”等错误说法,毛泽东同志每到一地,就“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工作同志开调查会,仔细听他们的报告,所得材料不少”。通过与农民群众深入细致的真诚交流,得出了与反对派完全相反的结论,在舆论混杂、是非难辨的情况下,赢得了话语主动权,起到了正本清源、扭转舆论的作用。在历史的紧要关头,毛泽东同志之所以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之路,与他坚持走群众路线有密切关系。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传家宝,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尤其在乡村振兴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工作中,我们需要更加自觉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切实做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认真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了解人民群众的意愿,进而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去开创我们的伟大事业,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完成我们的历史使命。
要坚持与时俱进,做富有斗争精神的时代勇士。“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毛泽东同志在报告中的这一段话,在世界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的今天,更加震耳发聩、令人警醒,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前进道路上,我们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越来越复杂的挑战,在考验和挑战面前,我们唯有兴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做一个泰山崩于前不变色、沧海横流不退避的勇士,不当“老好人”,不做“太平官”,不作“墙头草”,面对大是大非时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时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时敢于挺身而出,面对歪风邪气时敢于坚决斗争。
要坚持开拓创新,做引领时代的弄潮儿。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占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八十的农民力量一直被漠视。正是毛泽东同志以超越时代的历史眼光,创造性地指出,无产阶级政党要取得革命胜利,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必须以广大农民作自己的同盟军,推动农民革命运动,建立农民组织做自己的主人,“连两公婆吵架的小事,也要到农民协会去解决。”这是毛泽东同志革命理论的巨大升华,也是他革命实践的伟大创新。在新时代,创新已经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理所应当要在经风雨长才干、见世面中壮筋骨,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做勇于创新,善于作为的时代弄潮儿。
我深深地知道,学懂悟透党史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地不断学习。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将坚持不懈,持续不断地用心学习,努力成为一个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的新时代新人。(张世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