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百只黑颈鹤在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集群活动。
黑颈鹤通常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的沼泽地、湖泊及河滩地带,集成数十只的大群,这次上百只黑颈鹤集群活动,是若尔盖坚持湿地保护带来的罕见景观。
(图据央视新闻)
作为“中国黑颈鹤之乡”、黄河“蓄水池”的若尔盖,在探索湿地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项目设置 建设草畜平衡
“牧民的草场面积是不变的,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需求就会越来越高,牧民们只能通过过度放牧,来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湿地科研科科长索朗夺尔基介绍道,“现在我们在引导牧民减少一部分牲畜,卖出去一部分牲畜,实地给他们补偿。让他们自己算算账,过度放牧和经济补助哪一个的收益更好。”
据了解,若尔盖县结合湿地保护区生态问题现状,针对性采取核心区牧户一次性补偿、季节性限牧还湿补偿、禁牧还湿补偿、草畜平衡补偿等4种模式开展湿地生态保护。
在“十三五”期间,若尔盖县累计投入资金10468万元,完成补助性、季节性、禁止性退牧还湿101.2万亩,草蓄平衡试点179528.26亩,减畜13600头,恢复草原7420公顷,保护沼泽湿地2759公顷。
索朗夺尔基说:“以前这个项目的推进很难,我们需要一个村一个村地去给牧民们做思想工作,现在是每个村的村长、书记跑到我们管理局来要名额。”
宣传教育 形成保护意识
在推动政策落实的同时,对于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同样必不可少。
“我们通过进学校、进社区、进村子、进寺庙来对湿地保护及保护区的政策进行宣讲。”索朗夺尔基介绍到,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下简称“保护区”)与国际鹤类基金会合作,共同编写并出版了符合若尔盖地区的环境教育乡土教材,并在全县中小学校开设了乡土教材试教,使湿地环境教育走进课堂,为中小学生普及湿地科学知识,达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目的。
保护区利用“湿地日”、“野生动物保护月”、“爱鸟周”、“县两会”等时间,开展湿地宣传活动,发放藏汉双语宣传资料等,引导人们自觉地去爱惜和维护湿地资源,让更多民众关注湿地,保护湿地。
巡护管护 全民共同参与
“因为我们保护区的面积是1.6万多公顷,围着保护区的公路走一圈要走200多公里,面积太大了。”据索朗夺尔基介绍,管理局长期聘请了35名常态湿地管护人员和临聘292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管护员履行管护职责。
“我刚到这个部门的时候,还有一些人在保护区里面打鱼、套旱獭,管护人员发现之后会立即上报给主管的林业局,林业局通知到森林公安来对非法狩猎人员进行处罚。”索朗夺尔基回忆到,“今年,到现在没有一起违法行为发生。”
管理局在充分利用管护员履职尽责的同时,还会定期和不定期联合湿地派出所深入保护区及周边社区进行检查巡护,对捕捞、捕杀野生动物,占用湿地资源、非法开设牧家乐以及在河道采砂等破坏湿地资源的行为进行整治,贯彻落实湿地保护主体责任。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若尔盖境内观测到了大概400多只黑颈鹤,但是通过这几年我们的观察估算保护区里应该是有900~1000只黑颈鹤。比如花湖,以前它是200多公顷,通过我们的一些项目实施了以后,花湖的面积就扩大到600多公顷。”索朗夺尔基欣慰地说起近年来保护区的变化。
科研监测 追踪保护成效
近年来,管理局建成了科研宣教中心、标本室、标本展示厅、生态定位监测站等基础设施,安装了无线视频监控系统,配备了基础性的实验、宣教、监测设备。
保护区多年来与中国科学院湿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省林业科学院、四川大学生命研究院、兰州大学、云南高寒湿地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校合作开展科研监测工作,汇编了二十多项科研成果。
多年来,保护区加强对区内动物的动态监测,在全国环志中心的协助下,连续两年对保护区20只黑颈幼鹤完成环志。连续四年间对黑颈鹤进行跟踪监测,经监测和统计。在保护区核心区花湖周边建立了鸟类监控监测站,陆续观测记录到首次在保护区出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琵鹭、彩鹮,大杓鹬、反嘴鹬,羚牛等的影像记录。
“这片土地不是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而是从子孙后代那里借过来的,既然是借过来的,你就要把它保护好,完完整整地传给下一代。”索朗夺尔基谈到湿地保护的重要性说道。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保护区将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自然恢复为主,全面创建自然生态环境优良、科研监测扎实、管护长效机制健全,信息化管理水平高的一流自然保护区的典范。(庞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