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18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商用 距离普及还有多远?

来源:财新网 时间:2021-03-08 10:11:16 编辑:李雨晨 点击:
两年半以前,龙头房企碧桂园(02007.HK)宣布进军机器人领域,并成立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下称“博智林”)。博智林聚焦建筑机器人研发,要“像造汽车那样造房子”。
3月4日,博智林首度对媒体开放参观。博智林方面称,目前已有18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商业化运用,另有28款正在研发。这些机器人在10余个项目中开展试点应用,累计应用施工面积达到80万平方米。
位于佛山顺德的凤桐花园,是博智林建筑机器人的首个商业应用项目。博智林方面称,这是国内唯一真正引入建筑机器人且批量应用于工程建造过程的试点项目。
财新记者在现场看到,凤桐花园的工地管理,与其他工地存在较大差异。比如工地设置了“智慧指挥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监控实时查看各机器人的工作情况,通过电脑向其派发工单。工地内设置了机器人专用通道,吊装电梯亦需要针对机器人进行重新设计。在机器人的工作场所,多有一人持电子设备现场值守。
“很多机器人都是在这个工地上完成调试和迭代。”博智林副总裁刘震说,目前在工地上的多款机器人还处于测试阶段。
在凤桐花园这个大型“试验场”上,诸多建筑工序由机器人“代劳”,比如测量、混凝土修整、砌砖抹灰、内墙喷涂等。不同类型的机器人挥舞着机器臂,在不同的楼层里穿插施工。外墙施工则有特定的吊装工作平台,搭载机器人在室外完成高空作业。
使用机器人的绝大多数工序,需要“人机协同”。比如在室内铺木地板或者瓷砖,机器人主要完成室内大面积的标准型号的木地板或瓷砖铺设,边角区域依然需要人工完成。
“一名熟练的瓷砖工人,铺一块瓷砖大概需要6至8分钟;机器人可以把这个时间缩短到一分钟以内。”刘震说,工作效率高且不知疲倦,是机器人的优势。博智林方面提供的资料显示,多款机器人的工作效率都是人工的3倍至10倍,若以项目为单位综合测算,大规模使用机器人较使用人工成本更低。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2020年中国建筑业签订合同额高达59.56万亿元,同比增长9.3%。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力成本越来越高,更重要的是,愿意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工人越来越少。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国内农民工总量为29077万人,农民工平均年龄为40.8岁,比上年提高0.6岁;50岁以上占比高达24.6%,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建筑行业“机器换人”是趋势,但要让机器人在建筑行业大规模普及,并非量产建筑机器人就可以实现。
最大的瓶颈是人才。公开资料显示,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高校从2018年起陆续开设了智能建造相关专业的本科,但目前国内尚无毕业生。此外,如何让现有的传统建筑工人顺利转型为能够操纵建筑机器人的新产业工人,亦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另一大难题是部分材料需要符合机器人施工的标准。“机器人和人的工作节奏不一样,比如混凝土,机器施工时,我们就希望混凝土在使用之前能够保持更长时间的液态,浇筑后能够更快地凝固。”刘震说,目前市场上的混凝土往往有固定标号,难以满足机器人使用的需要。博智林为此成立了专门的材料团队,研究机器人施工的特殊建材标准。
“建筑机器人一旦大规模普及,势必将带来整个建筑行业的变化。”刘震认为,建筑施工场地环境复杂,要让人机协同更为顺畅,不但需要有机器人等硬件设备,还需要整个工地的管理实现升级,以及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
2021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同意开展智能建造试点的函》,确定上海、重庆、广东三地的七个项目开展智能建造试点工作,凤桐花园就是其中之一。(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