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 精准施策 精心打造新时代城乡社区治理“华蓥模式”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1-11-19 17:59:34 编辑:陈蓉 点击: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社会治理的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把基层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这是新形势下指导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了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新目标、新任务、新举措。近年来,华蓥市以党建领航基层治理创新,构建起以党组织为核心、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新格局,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城乡社区治理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打造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城乡社区治理“华蓥模式”。
加强基层群众自治
健全自治体系。高质量完成第十一届村(居)“两委”换届工作。一次性选举成功率达100%,其中书记主任“一肩挑”村(居)达105个,占比98%。选举产生村(居)“两委”成员797名,村(居)民代表3743名,村(居)民小组长783名,实现学历、年龄“一升一降”,并注重培养使用年轻干部和女干部,大力推动村(居)班子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健全村级配套组织。推选产生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107名,建立健全人民调解、治安保卫、环境卫生等村(居)委会下属委员会成员及村(居)民议事会、村(居)民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642个。 
激发自治活力。规范议事协商制度。丰富协商议事形式和活动载体,落实村(社区)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制度,累计公开村(居)务603次,召开村(居)民小组会议1360次,开展村(居)协商活动632次,解决具体事项576项。完善自治载体。梳理形成村(居)务公开指导目录,规范公开形式和内容,指导全市107个村(居)建立“红黑榜”制度和清单,修订形成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
完善监督体系。制定村(社区)“两委”班子监督管理办法,印发《华蓥市加强“一肩挑”村(社区)书记监督管理十条措施》,推行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建立村(社区)“两委”班子主要负责人年底述职、任前廉政谈话、重大事项报告、经济责任审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进一步强化对“两委”班子的监督管理。
提升队伍能力。实施村(社区)人员“素质提升行动”,完成“一肩挑”人员集中培训,帮助提升抓发展、服务、治理能力。推进社区专职工作者职业化建设,出台《华蓥市社区工作者职业化管理实施意见(试行)》,建立社区工作者4岗13级薪酬体系,完善社区工作者选任招聘、人员配备、管理监督、教育培训和考核评价体系。制定村级民事代办制度,兑现“方便群众办事”改革承诺。
厘清权责边界。建立工作事项准入制度。明确城乡社区依法履职事项指导清单23项、协助办理事项指导清单43项、工作负面事项清单7类,进一步厘清城乡社区工作权责边界,有效促进政府部门依法办事和城乡社区依法自治有机融合。规范村(社区)办公服务场所挂牌及台账证明。严格规范村(社区)办公服务场所挂牌,避免“两项改革”后各部门竞相挂牌乱象。结合“城乡社区万能章”专项治理行动,逐步建立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出具证明的规范化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
试点带动典型引领
首批省级城乡社区治理试点单位确定古桥街道为“社区服务项目化”试点街道,古桥社区为“社会组织参与型社区”试点社区、广华大道社区和杜家坪社区为“便民服务型社区”试点社区,走出了一条社区治理新路。
古桥街道。通过搭建 “三桥”(社区大党委共治之桥、党员小管家自治之桥、老协先锋队协治之桥),推动社区治理“三变”(变“独唱”为“合唱”、变“被动”为“主动”、变“看戏”为“演戏”),形成了“党组织统筹协调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党员小管家(网格员)精准收集群众需求和基层治理中的难点、痛点,社会组织靶向提供服务、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基层治理”的治理模式。
古桥社区。探索社工、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三社联动”治理模式,开展社会工作服务试点工作,引领培育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社会治理,共同助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提升居民归属感和幸福感。
杜家坪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参与、真情服务”原则,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多元化参与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提供全方位便民服务,构建协同联动社区治理新格局,打造和谐、共治、共享、幸福家园。
广华大道社区。依托工业园区,以“社企共融搭平台,赋能园区促就业,大手小手一起牵”为目标,实现双向供需服务,提升居民就业能力,开展各类便民服务,促进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创新城乡社区治理
坚持党建引领治理。全面推行社区书记、主任“一肩挑”和“两委”成员交叉任职。积极推动居民小区、老旧院落、城市街区等社区基础单元设立党组织。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及社区居委会指导下,成立社区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完善“社区呼叫、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发挥党员在社区治理中的带头作用,提高群众社区共治参与激情。
实施社区亲民化改造。聚焦社区重难点问题,大力发掘社区本土文化,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成党在城市基层的坚强阵地、党员群众的温馨家园。制定个性化改造方案,完成城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70%以上。 
推进城乡社区服务供给。集成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社会救助、教育卫生、养老育幼、殡葬礼仪、助残康复、法律服务、社区矫正等公共服务进社区。加快推进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网络互联、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实现“一门式”服务。鼓励社区居民成立志愿服务队和各类“微组织”,提升自我服务能力。加强基层民主协商,提高社区居民议事协商能力。深入开展小区分类治理,提炼总结小区治理模式。
探索“三社联动”治理模式。加强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试点打造双河、古桥街道社工站2个,孵化社会组织1个。推进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全面直接登记,优先培育和引进一批能够承接社区服务的社会组织,已孵化培育功能服务型社会组织6个、兴趣爱好志愿服务型社区社会组织6个。整合行业部门资源,推行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社工、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 
开展平安社区建设。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巩固充实乡镇(街道)、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完善基层治保会建设,在社区设立治保主任,履行警务助理职责并指导网格员开展工作。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每个社区配备1名法律顾问和“一警两辅”,实现107个警务责任区网格员队伍和视频监控全覆盖。建立公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健全公共安全隐患常态化排查整治机制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当前城乡社区基层治理面临服务设施亟待完善、基层工作力量不足、社会组织匮缺、居民参与意识不强等困难和问题。
服务设施亟待完善。近年来,华蓥市城乡社区综合便民服务设施虽得到了一定改善,但由于在城乡社区基层治理上长期投入不足,仍然存在部分村(社区)办公场地老旧,缺少公共服务场所的现象,基层村(社区)综合服务承载能力偏弱,制约了服务品质提升。
基层工作力量不足。由于基层工作条件艰苦、待遇较低、劳动强度大,以及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优秀人才到基层服务的意愿不强,社区专职工作者配备力量不足,尤其是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很多社区面对繁杂的工作已是超负荷运转。同时,一些社区工作者观念陈旧,工作方式方法简单,缺乏社区治理知识和经验,难以适应现代城乡社区治理要求。
社会组织匮缺。辖区社会组织尤其是社区社会组织孵化不足、培育不够,甚至处于严重匮缺境地,有限的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方面参与度低。
居民参与意识不强。社区治理在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政府自上而下运动式推进,部分居民参与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差距,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归属感不强,容易导致城乡社区治理成为政府的“独角戏”。
城乡社区治理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改革创新为动力、服务提升为关键,全面提升城乡社区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才能将城乡社区建设成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家园。
要进一步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发挥好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基层政府作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基础作用、社会力量协同作用,推进社区精准分类、精细治理,鼓励基层群众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由过去的被动接受管理转变为主动自我管理,共同解决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方面的问题,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区治理格局。
要进一步实施基层服务设施升级工程。统筹财政投入、项目整合、社会支持等资金,分步对城乡社区综合便民服务设施、活动场所等进行改造升级,完善功能设置,努力把基层活动场所建设成为党员活动中心、村民议事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和文化娱乐中心。
要进一步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探索用人机制,扩宽基层工作者选配渠道,培育一批“敢治、能治、善治”、愿意扎根社区踏实做事的基层干部人才队伍。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教育培训,提高其依法办事、执行政策和服务居民能力。大力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切实发挥他们在专业领域的强大服务作用,真正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杜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