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的高县来复镇大屋村仍是一片欣欣向荣,雁鸣湖碧波荡漾,不时有白鹭盘旋低飞,三五游客沿湖观景,绵连茶山与远山交织,环湖火锅、特色小木屋以及随处可见的茶香乐,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在村集体公司的带动下,大屋村开启了茶旅融合、农旅相融的发展新路,实现了从穷山沟到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亿元村的华丽蜕变。
近年来,高县始终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增加群众收入、巩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途径,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在实践中大胆探索,着力激活“资源、产品、人力”三大要素,形成村集体经济条块结合、有机互融的发展格局,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气象。
盘活闲置资源 产业发展富口袋
立冬后,高县落润镇公益村的 “蜀山茶海”万亩生态茶园进入了冬季管护期。茶农们穿梭其中给茶树修枝、松土、增施有机肥,为来年茶叶丰产丰收打下基础。
公益村一直都有种茶的传统。过去,由于缺乏经营管理,种茶效益低,茶产业一直停滞不前。2017年,该村成立村集体公司,将目光瞄准茶产业振兴,通过流转土地、村集体统管统收、劳务用工等利益联结机制,按下茶产业发展“重启键”,同时,引进峰顶寺、龙溪茶业两家龙头企业入驻,把生产车间前移至村茶叶基地,带动村民增收。
层层叠叠的茶山成为了山野间一道靓丽风景,村集体公司抓住契机,将村里废旧院落、空闲荒坡等闲置资源利用起来,依托茶园发展观光旅游,让村民变股民,茶园变景区,加速致富奔康步伐。
公益村的变化让茶农王德云感触颇深。他家种有3亩多茶叶,还流转了部分土地给茶企,自己则成了茶企工人,几项收入算下来,一年几万元很稳当。“以前待家里守着穷,大家都想往外跑。现在,在家一样能挣钱。”对于现在的生活王德云很是满足。
公益村集体经济助推产业发展助农增收,只是高县众多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按照“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全方面盘活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让“沉睡”资源再度焕发生命力。截至2020年底,已实现村集体经济全覆盖,全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过50万元以上的村达28个。
产品变商品 抱团发展增效益
产业发展起来了,销路该如何解决呢?高县来复镇通书村集体公司给出了答案。
“产业要兴旺,就要让产品变商品,让农户与市场连接起来。” 该村党支部书记何勋说,“村集体公司就是连接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通书村曾是该县的省级贫困村。此前,该村依靠扶贫政策发展了800亩脆桃,投产后销售却成了大问题,果农单打独斗,销售期相互压价,收益惨淡。村集体公司成立后,以“桃园入股、保底回收、利润分红”的模式与果农缔结为利益共同体,抱团闯市场。脆桃由村集体公司收购后再统一对外销售,所得利润的40%用于村民分红,让大家共享抱团红利,产业、村民从“一盘散沙”握紧成了“一个拳头”。
接盘果园后,村集体公司开始着力于农产品品牌的打造,注册了“通书情怀”农产品商标,打响知名度,通过桃树认养、直播带货、与供应链公司签署合作协议等形式,全方位搭建起对外销售平台。
“桃子不愁销,每年还能领分红。”尝到甜头的村民何钦容说,以后还要继续跟着集体公司干。
聚焦人力资源 就业增收两不误
高县地处乌蒙山北麓,还有部分村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并不适合发展产业,村集体经济又该如何另辟蹊径?
高县文江镇胜利村与老县城仅一河之隔,人多地少,产业难以发展,如何让村集体经济发挥致富增收作用,成为了摆在村干部面前的一道难题。2018年,全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小区落户该村,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思路。
“让贫困户搬的来不是本事,住的稳才是真本事,说到底解决就业是关键。”村党委书记郭长军介绍说。村集体公司将发展目标转向人力资源,通过搭建就业平台,发展劳务经济,转移就业300余人。同时,还将村里的富余劳动力组织起来建立劳务施工队,承接道路建设、物业管理、红白喜事“一条龙”等业务,在扩宽村民增收渠道的同时,也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高县村集体经济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公司、一村一产业”的良性发展格局,翻开了农村经济发展新篇章,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罗景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