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县非遗传承人林福美:为搬迁妇女搭建家门口的就业平台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0-06-29 16:18:45编辑:谢川霞
林福美,一个汶川县绵虒镇金波村普通的农村妇女,可她却顶着州级非遗传承人、汶川红姐羌绣专业合作社创始人、汶川绵虒镇东西部扶贫协作来料加工扶贫车间主任等头衔,而这些也让她变得有些不普通。

汶川县绵虒镇草坡片区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面临着“底子弱、根基薄”的扶贫难题,还因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和2013年的7.10特大山洪泥石流自然灾害而留下创痛。2016年绵虒镇草坡片区群众整体搬迁至水磨镇郭家坝吉祥社区。如何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增收致富,如何突破人多地少的瓶颈,解决群众居家就业难题,在当地政府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林福美积极奔走,为搬迁妇女搭建了家门口的就业平台。
飞针走线,实现居家就业
初夏,姹紫嫣红,汶川县水磨镇郭家坝吉祥社区红姐绣坊门外的两棵三角梅开的格外艳丽,“你这针拉的有点凶了,你看布都有点皱了……。”在红姐绣坊内,林福美正在给羌绣培训班的学员们教授羌绣针法。自合作社成立以来这样的培训林富美已经举办了20余期。除了集中培训,林福美还利用空余时间到农户家中授课,有时也会受邀到外地授课。截止目前,林福美培训过的学员已经多达1000余名。学员们学有所成也是林福美最欣慰的事。“把闲余的妇女们,组织起来给他们培训羌绣技艺。主要目的就是让他们培训过后能够在家带孩子,除去做家务事,也能够做一些羌绣,补贴家用。”上完课后林福美介绍到。合作社将回收销售羌绣作品,让居家绣娘在家里就可以有一定的收入。
林福美的汶川红姐羌绣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2013年的汶川7.10特大泥石流让正办的火热的合作社毁于一旦,看着一幅幅精美的羌绣被泥石流包裹着,林福美心灰意冷。2016年在国家大力的扶持下汶川县草坡乡整体移民至水磨镇郭家坝吉祥社区,在社区内,林福美的羌绣合作社又重新开张了,合作社按照绣品的质量、针法的难易给村民报酬,十几元、几十元有的甚至卖到上百元。“下一步合作社再将绣品加工成装饰画、手提包、靠枕等产品,远销广州、山东、苏州等地。”林福美表示,随着合作社羌绣作品走向高端市场,绣娘的收入将得到极大提高。
今年45岁的秦术君是经林福美培训的为数不多的男学员,也是草坡迁建郭家坝的村名,家中4口人,爱人在地震中遇难,是村里的精准贫困户,为了维持生计他在郭家坝开了一间小卖部,闲暇时间为了增加收入他也和其他妇女一样加入到培训队伍中来。经过培训后秦术君就可以在开小卖部的同时通过居家做刺绣来增加收入。“如果做得多每月最高可以达到2000元的收入,仅刺绣一月收入在500-800元。”
来料加工实现家门口就业
“嗡,嗡,嗡……”,在绵虒镇郭家坝福田街道——绵虒镇东西部扶贫协作来料加工扶贫车间,十几位缝纫工正脚踩缝纫机,手麻利地转动着从义乌运来的衬衣布料,不一会儿,一件成品就完工了。“注意每一道工序的精确度,切记0.1的直口一定要做到……”林福美正在提醒缝纫工缝制衬衣的一些细节。在近2000平方米的来料加工基地里,有二十来岁青年,也有七十多岁老人。现有固定技术工30余人,流动工80余人。在林福美的带动下绵虒镇7个扶贫车间农闲时参与来料加工群众858人,还有固定就业人员164人,灵活从业人员187人,吸纳贫困户就业36人,残疾人15人,每月最高能收3000元左右,平均工资达到1800余元。
李茂巧,丈夫瘫痪在家,为照顾丈夫,女儿杨兴翠在红原县开一家饭店,由于疫情给餐饮带来的影响,加之需照顾瘫痪的父亲,毅然决定回到郭家坝。林福美在得知他们一家的情况后,立即邀请杨兴翠到来料加工车间里上班,并在车间做了一名固定技工,因为手脚麻利,动作娴熟,杨兴翠每月可以领到2000元以上的工资。李茂巧也会利用闲暇时间到车间做流动工人,每月平均收入600至700元。
林福美,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用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面对困难她倔强不服输,面对一次次的逆境,她迎难而上,并带动周边的人也富起来,这股子不服输的精神也是汶川人的缩影。(汶川县融媒体中心 何艳 邵理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