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航拍的仁寿县大化镇水利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区。潘建勇摄
一线故事
12月21日中午,从眉山市仁寿县城出发,沿着213国道驱车不到半个小时,记者抵达大化镇水利社区。
放眼望去,一栋栋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独栋建筑渐次分布在小山下的平坝上。站在进入社区的主干道上,社区党支部书记刘建成介绍,全社区261户居民组团式集中居住在这片228亩的居住区中,“家家户户小洋楼,村民在家有天然气、卫生间用,出门还有汽车开。”
整合农村宅基地
丘陵村建起二三层小楼
“现在村上还有没有好的项目,我们可以一起做。”12月21日一早,刘建成接到了原社区居民张亮的电话。刘建成告诉记者,这几年,像张亮这样想返乡创业的人不在少数,“大家都看好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发展前景。”
原来想外出务工,如今想返乡创业。谈起水利社区这些年的变化,刘建成打开了话匣子。
八年前,水利村(后改名为水利社区)还是个典型的丘陵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2亩,村民分散而居,耕作一家一户,种地一年,不少家庭收入不到3000元。“外出务工成为这里年轻人的首选。”
但这一现象在2012年发生改变。这年,水利村成为仁寿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试点。县里对该村农村宅基地进行整合,将多余的土地指标用于县城发展。县上拿出资金,在村里按人均30余平方米的标准建起集中安置区,新房子是两三层的小洋楼,配有菜园子,还通天然气和网络。
新房盖好了,村两委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在集中居住区建起了篮球场、图书馆、幼儿园、生活污水处理站等设施。
盘活闲置资源
居民成了“跷脚老板”
居住条件改善了,水利社区依然面临产业发展问题。“水利社区居民的收入有超过六成为外出务工所得,纯粹的农业经营收入占比不到四成。”刘建成说,经过一番调研后,社区两委会决定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集中全社区的耕地,引入大户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经营。
2013年起,水利社区将1300余亩耕地进行整合,引入四位业主,发展水产养殖、花卉苗木和果蔬产业,同时筹集资金,建起年出栏生猪1万头的养猪专合社,邀请养殖能手加盟,搞活村集体经济。
规模化的土地经营,盘活了闲置的耕地资源,也激活了社区农业经济。社区居民每户每年能得到3500余元的土地流转经费和上千元的社区集体经济分红,当起了“跷脚老板”。此外,居民还能就近在业主的基地务工,每年收入2万余元。
如今,水利社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6万元,高出仁寿县平均水平1.2万元,人均收入水平排名仁寿前列。依靠养猪场和社区阵地的物业产业,水利社区还将集体资产总额做到500万元,成功创建省级“四好村”和2019年度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
“现在,富裕起来的居民对公共配套设施提出了新要求。”刘建成告诉记者,目前社区正规划修建一个网球场。此外,不少在外打拼成功的居民也想方设法回来,或准备从事农业生产工作,或准备做相关项目,“大家都铆着劲儿要回乡干事业呢!”(樊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