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内,志愿军老战士在一起(左:涂伯毅中:易如元右:汤重稀)。华小峰摄
在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有一条不足300米长的荣军路,被老百姓称为“荣军院”的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便坐落于此。从1951年起,这里先后集中供养了2800多名伤残军人,其中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约2200人。目前,这里还住着19名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10月21日,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记者来到这座荣军院,探访老战士,“走进”英雄们那些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与自强不息的休养时光。
老部队战友千里迢迢来看望 老英雄红了眼眶
当天,阴雨多日的成都终于放晴,阳光透过成荫绿树照在荣军院荣军休养楼前面的大坝子上,常年在这里休养的老兵们或坐轮椅,或杵拐杖,三三两两聊天、晒太阳。
“周爷爷,我来自您的老部队,专程来看望您。”在荣军院休养的志愿军老战士周全弟,见到了70年来一直想见到的“亲人”——来自老部队2连的第41任指导员姜显超一行。从媒体上了解到周全弟的事迹后,姜显超他们专程从远在山东的部队驻地赶赴四川看望老人。
“一直以来,见见老部队的战友,是我的一个心愿。如今,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看着姜显超一行带来的部队旗帜、点名册等资料,周爷爷红了眼眶,一个劲点头说“好”。
86岁的周全弟,当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6军77师231团1营2连的战士,长津湖战役的亲历者。战场上,他在零下40摄氏度的雪地里埋伏三天三夜,严重冻伤致四肢截肢,于1953年12月来到荣军院。在这里,他克服伤残带来的不便坚持练习书法,还形成了具有自己风格的抱笔书法,受到专业书法家的好评。
乐观向上多才多艺 老英雄们开辟“新战场”
在院内,与周全弟一样乐观向上的伤残军人还有很多。荣军院邀请专业老师教授乐器、舞蹈、书法、电工等课程,帮助老英雄们开辟出一个个展现自身价值的“新战场”。
89岁的涂伯毅,在战争中遭受严重烧伤致残,手指蜷曲面目全非。热爱舞蹈表演的他现在是荣军院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讲人,曾先后被评为“成都好人”“四川省最美老人”“四川省优秀退役军人”和“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成为伤残军人的楷模。
“老涂跳舞,我给他伴奏。”说起涂伯毅曾经的演出,一旁85岁的汤重稀竖起了大拇指。汤爷爷在朝鲜期间,以手风琴为武器,鼓舞战士打击敌人,两次荣立军功。在负伤导致右手截肢、右眼失明后,他来到荣军院,潜心音乐创作,克服了截肢带来的不便,练就了倒背手风琴、用左手演奏乐曲的绝技,被吸收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荣军院的文艺爱好者还有易如元。他在朝鲜被敌机炸伤,导致失去左手、右眼失明。休养期间,老人刻苦钻研竹笛演奏技巧,一只手也能用自制的特殊竹笛吹出动人的旋律。
国家没有忘记我们 人民没有忘记我们
老战士们聚在一起,说得最多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我们19位老兵,除了卧床的,有15人来了,比过节还热闹。”涂伯毅说起当时的盛况,嗓音激动,笑容灿烂,“金色的纪念章太好看了,纪念章上志愿军战士拿枪的样子,跟我以前一模一样。”
当天,老战士们不约而同都换上了干净的军装。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党委书记刘航说,15名老战士有的坐着轮椅,有的被护理人员搀扶着。
86岁的叶发坤输完液就马上从病床起身赶来,为的是能第一时间戴上纪念章。“国家没有忘记我们,人民没有忘记我们,作为幸存者,我是幸运的。”叶爷爷的双腿在朝鲜战场上被敌人的炮弹炸伤,坐轮椅的他拿到纪念章后,轻轻抚摸,久久舍不得戴上。
双眼失明的老战士王正恩告诉记者,当天,他拉着护理人员,请他们给自己描述纪念章的样子。“虽然我看不见,但我能感受到战友们发自内心的喜悦。”戴上纪念章后,老英雄慢慢站起身,端端正正地敬了一个军礼。
义务讲解抗美援朝精神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共有3万多名巴蜀儿女长眠他乡,受伤的川籍士兵更多,其中有一小部分就一直在这座荣军院休养。
“许多抗美援朝伤残军人受伤时才20岁左右。”刘航说,为了鼓励伤残军人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历届荣军院党委把抗美援朝伤残军人的事情,当作自己亲人的事情来办。
据介绍,荣军院先后设立荣誉陈列室、建成荣誉馆、成立四川荣军博物馆,组成以抗美援朝老战士为主的爱国主义传统教育义务小组,专门为来院参观、学习的社会各界人士义务宣讲抗美援朝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如今,荣军院的保障条件日益提高。2019年,新的荣军休养大楼建成后,每位抗美援朝老战士都能住进一套室内面积78平方米、两室两厅一卫的住房,并配备了优质的医疗保障。
目前,住在荣军院里的老英雄们身体都很好,在院的19位抗美援朝伤残军人平均年龄87岁,最年长的二级残疾军人唐国义已97岁高龄。(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