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斗岩风光 乐山沙湾区普查办供图
硝斗岩天坑与瀑布 周建军摄
近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从四川省地矿局获悉,乐山市沙湾区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人员在牛石镇安池村附近发现了一处岩溶景观,经地质专家现场考察后,确认为天坑并暂定名为“硝斗岩天坑”。
硝斗岩天坑是继宜宾兴文之后,四川境内发现的第二处天坑。省地矿局地质专家李忠东介绍,硝斗岩天坑发育于2亿多年前的灰岩地层中,天坑整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形成了环壁峻峭、坑口为椭圆形的大型负地形(指新构造下沉地区或相对低于邻区的地形)。
天坑北壁十分陡峭,几乎直立,南端主要为崩积堆积,因崖壁陡且高,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硝斗(陡)岩。从外形上来看,硝斗岩天坑坑口呈椭圆形,长轴长约110米,短轴长约65米,天坑最深处深度达400米。
李忠东介绍,硝斗岩天坑北侧的悬崖上,来自四峨山安池村的溪水,由此跌落数百米,形成瀑布——“硝斗岩瀑布”。该瀑布从洞口直下,飞入漏斗底部,形成了奇特绝美的景观。天坑底部溶洞十分发育,并与地下河相连接(连通大渡河)。主溶洞呈南北走向,两侧还分布有100多个小溶洞,古人曾在此地采矿熬硝,部分洞顶壁还留存着奇形文字、鸟、兽和蛄蝼等图案,甚至从洞中发掘出了新石器时代的石斧。
在本次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之前,硝斗岩天坑极少为外人所知。而更多关于天坑的形成机制、演化历史、形态景观等秘密,只能等待系统的科学考察后,谜底才能逐步解开。
天坑冷知识
天坑被称为“大地的天窗”,其英文“tiankeng”是根据汉语拼音而来,它由我国著名岩溶地质学家朱学稳教授于2001年首次提出,并于2006年经国际喀斯特天坑考察组在重庆、广西一带大规模考察后,“天坑”这个名称正式被国际喀斯特学术界一致认可,并通行世界。
天坑一词,是继“石林(shilin)”、“峰林(fenglin)”以及“峰丛(fengcong)”之后,第四个由中国科学家贡献给世界的岩溶科学术语。在中国特别是在南方喀斯特发育区,已发现超过100余个天坑,全球排名前十的天坑,中国就占了九个。而对四川来说,天坑仍属于比较稀缺的资源,在此之前仅有宜宾兴文曾发现过天坑——小岩湾天坑。(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