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想成都东部新区这扇“门”的蝶变密码

来源:成都日报 时间:2020-05-18 09:32:02编辑:刘映红

建设中的天府国际机场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立夏已过,小满将至,万物繁茂,生机勃发,迎来最旺盛的成长时节。
一如势不可挡的成都东部新区,从青涩雏形到拔节生长,向未来而生,奔世界而去。站高谋远、提前布局,东进战略打开城市千年格局之变;时代机遇、历史责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谱写新区未来腾飞之势。
在中国城市化下半场的棋局中,成都城市空间变革是其中一颗重要的棋子。它事关战略全局,事关未来发展,事关如何在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做强成都极核,以更好地参与全球产业分工,获取更多来自世界的机会,亦为世界分享来自中国的机会。
走好东进路,唱好“双城记”。日前召开的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上,成都东部新区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在此之前的5月11日,本报推出《5位本报首席观察员联袂聚焦“东部新区” 未来之城:“5”新之变》报道,首次携手5位首席观察员,解读一个全面呈现公园城市特质、走向世界的未来之城,收获积极反响。
如何借助长期关注成都的专家学者眼光,持续为“双城记”聚势赋能?今日起本报将推出系列报道,每期邀请5位本报首席观察员形成“五星聚首”阵容,一一深讨五个新定位,为筑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支撑贡献“金点子”。首期聚焦“国家向西向南开放新门户”,从高标准规划、打造开放文化、创新体制机制、强化产业优势、发力通道建设五个维度给出建议,畅想万众期待下的开放新门户如何完成大变局的蝶变?
蝶变密码1
高标准的“规划建设”
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规划院院长 张国华
融合新基建
以“人城产”营城逻辑留住人才
“成都东部新区作为东进战略的落地,的确是历史机遇、时代责任,同时也很好地适应了世界发展大势。”为什么这样讲?成都东部新区又应如何高标准规划建设“国家向西向南开放新门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规划院院长、本报首席观察员张国华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告诉记者,“国家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同时处理好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问题,在这4个问题中,城市化是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因为城市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市场化的平台、国际化的舞台。去年8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这就要求我们,围绕这些地区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支持这些地区承接更多的经济、人口等产业要素。在这一大趋势下,国家又进一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都东部新区无疑是其中的重要举措。”
成都东部新区依靠的另外一个国际化发展动力,就是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作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顾问专家,张国华认为,新机场能够让成都东部新区、成都乃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更好地链接全球。同时,成都东部新区也是四川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新格局的重要举措。多方面因素加持,张国华表示,成都东部新区的成立很好地顺应了发展大势。
向未来而生的成都东部新区,五个新定位其中之一便是“国家向西向南开放新门户”。如何高标准规划建设这一新门户?张国华建议,首先,要抓好规划建设发展治理的一体化。以往的发展,规划、建设、发展、治理没能得到很好地统筹,现在,在规划的时候就要注意到如何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
其次,规划上要特别注重发挥市场的力量。跨区域发展未来能否打造好,不仅取决于政府是否高起点规划,更多的还取决于市场如何发挥作用。政府应该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勇于承担责任,支持企业创新创业创造,才能真正奠定新区的繁荣。
最后,要注意将新基建与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改善等相结合,助力国家向西向南开放新门户打造。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要充分运用云计算、5G、大数据,让以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基建助力高质量发展。成都东部新区提出重点发展航空经济、现代物流、国际消费、智能制造、总部经济五大主导产业,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经济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张国华认为,这部分可以与新基建进行充分结合。他特别提到,蓉昆高铁、成自高铁等途经天府国际机场的高铁可以充分与新基建融合。“从产城人到人城产,城市化发展路径已然发生改变,未来将是产业和资本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生态环境走。因此,让新基建助力成都东部新区发展,有利于实现城市化发展路径的改变,以‘人城产’的营城逻辑留住人才,从而有利于成都东部新区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支撑实现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蝶变密码2
有辨识度的“开放文化”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 詹国枢
芙蓉花儿
香飘传万里
“成都是我国西南重镇,对于成都东部新区‘国家向西向南开放新门户’这一新定位,我认为其有别于其他角色的特点之一,便是其地域特色。即成都既身在西南,是我国西南重镇,又必须面向西南。”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詹国枢这样告诉记者。
但是,他口中的“面向西南”,不是指我国西南地区,而是特指面向中国以外的西南各国,包括西部的巴基斯坦、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以及南部的印度、缅甸、越南、老挝、泰国等国。詹国枢表示,这些国家,应该是成都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目标国,自然也应成为成都东部新区打造“国家向西向南开放新门户”的重要目标国。成都东部新区乃至成都的对外开放,要研究这些国家。在我国对外开放的国家整体大格局中,成都担负着一个向西向南开放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这既是国家赋予成都的重任,也是成都自身的优势。
他特别提到,一个开放的城市,必须有开放的文化。从“向西向南开放”这一定位出发,他将成都的新定位概括为四句话、十六个字:西南重镇,镇住西南;面向西南,拓展西南。前两句讲的是做好自己,后两句讲的是向外拓展。“说到辨识度和品牌文化,虽然没有特地突出对外拓展和开放,但是既是芙蓉花儿香,当然香飘传万里。因而,成都东部新区在高标准建设国家向西向南开放新门户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打造极具辨识度的开放的文化。”
作为一个四川人,詹国枢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发展。谈及近年来成都的千年格局之变,他说,“任何城市,越是向前发展,越需要拓展新的空间。发展越是迅速,拓展新空间的要求越是迫切。成都近年来在西南乃至全国各大城市发展中,区位优势比较突出,战略定位比较准确,产业发展比较均衡,人才集聚比较迅速。得益于这‘四个比较’,成都经济发展的步伐迈得比全国其他同类城市更快、更稳、更扎实,其在全国大城市中的位次也节节攀升。如今,成都东部新区的挂牌成立,标志着成都吹响了‘再造一个成都’的号角。”
蝶变密码3
创新的“体制机制”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四川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智库主席兼首席专家 杨继瑞
引资补链
打造优势产业链集群
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供应链和消费链将面临深度调整,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将面临重塑。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四川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智库主席兼首席专家杨继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成都东部新区建设“国家向西向南开放新门户”正是全球产业格局重塑背景下,中国内陆大后方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先手棋”,将加快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带动中国西部广袤地区融入全球市场与全球分工新体系。
他告诉记者,成都东部新区要成为“国家向西向南开放新门户”和“中国内陆开放示范区”,就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搭建外向型的产业平台,建设外向型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构建面向全球市场的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体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并进一步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服务环境。
具体来看,他认为,东部新区要依托“5+5+1”现代产业基础,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发展产业园区,充分挖掘优势产业的聚集力,加快“引资补链”,共同打造一批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优势产业链集群;要瞄准内需和辐射南亚、东盟的巨大市场,依托成渝地区富集的人力资源和较好的产业基础,在全球引进一批产业链上下游带动性强的头部企业和相关配套企业,缩短产业链集群内配套半径、提升配套效率。
还要携手重庆打造西部能源产业高地,发挥水电、天然气(页岩气)等清洁能源富集的优势,围绕能源消纳和资源利用等规划建设能源产业集中发展区,以廉价、清洁、安全、充足的能源供给聚集绿色载能产业集群发展。也要以成渝两地的资本优势,共同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吸引全球资金集聚,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引领全球经济从低迷走向新繁荣的内生动力,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技术革命创造的新供给和新需求。当前,欧、美、日、韩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因为实行更大规模的隔离和封闭措施会导致经济运行放缓,总需求和总供给‘双降’,国际产业链中的高端供给出现空缺。”杨继瑞认为,成都东部新区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支撑,要构建科技创新高地,努力填补国际产业链空白。比如,瞄准国际产业链高端,加快科技攻关和产品研发,以新基建激发新动能,抢占产业制高点。还应完善国际人才引进制度,加快引进国际高端人才。
蝶变密码4
强化的“产业优势”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四川)自贸区综合改革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霍伟东
聚势而动
建成特色型产业门户
“国家向西向南开放新门户”的新定位,具有两个现实基础,即交通运输服务基础和产业基础。首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四川)自贸区综合改革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霍伟东便强调了这两个现实基础。上周,当记者再次采访他时,他对这两个“现实基础”进行了更为全面的阐释,强调成都东部新区应强化自身产业优势,建成特色型产业门户,并以此为依托对成都东部新区打造国家向西向南开放新门户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从交通运输服务基础来看,成都东部新区未来将依托天府国际机场,建设成为引领航空枢纽经济的强大引擎;简州新城将建设以成都东部新区铁路枢纽站为核心的创新服务平台。从产业基础来看,金简仁产业带涵盖简阳城区、淮州新城、德阳凯州新城、眉山东部新城,合力打造成都东部新区核心产业联动带,加速形成产业集聚,大大增强成都作为向西向南开放门户的产业承载能力。”霍伟东这样分析说。
由此,他建议,在交通运输方面,成都东部新区可以南部依托天府国际机场,构建大能力、强功能、更综合的航空交通枢纽,加快开通通往“一带一路”沿线、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国际客运货运航线,提升东部新区空中交通运输能力;北部依托成都国际铁路港,多线并进加快新通道基础设施建设,畅通货运陆运铁运网络,打通衔接陆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南北大动脉,形成直达向西向南的国际市场新通道,从而全面对接“六大经济走廊”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等国家的开放合作,培育开放新优势,拓展发展新空间。
在产业与资源配置方面,一方面强化自身产业优势,在产业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合作共赢加强区域协同联动,加强与周边区域优势领域产业链合作;与天府新区基于各自比较优势与功能定位实现分工协作,着力构建分工合理、协作紧密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融合,重塑产业生态,建强产业集群,着力打造现代化高端产业集聚区。另一方面,基于自身产业优势,加快推进产业“走出去”、提升要素资源配置能力,加强与西向南向经济体的互补互惠合作。
认清定位,聚势而动。霍伟东期待,成都东部新区未来联动天府国际机场、青白江国际铁路港,构建连接西向南向的空铁公水一体化国际交通门户;依托沱江发展轴、金简仁产业带,建成面向“一带一路”、南亚以及东南亚开放的特色型产业门户。
蝶变密码5
成长中的“通道建设”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 陈光
新出发
双走廊核心支撑“新成都”
“国家向西向南开放新门户” 这一定位对成都经济发展将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又该如何做强枢纽通道建设?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陈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成都东部新区’建设是成都城市发展一次新的出发,就此意义而言,‘成都东部新区’不仅仅是一个‘新区’,也是一个‘新成都’。”
陈光分析表示,从地缘位置来看,“成都东部新区”位于成都龙泉山以东,毗邻中国第二大国际机场“天府国际机场”,距离成都主城区48公里,距重庆市区约220公里、距离西安、贵阳高铁5小时经济圈,从“天府国际机场”出发,可通往北美、欧洲、澳洲和世界各大经济区。从世界城市演进方向和城市形态看,一个重要规律是——最终形成地理位置相邻、某种程度上分离、又在某种“功能链”上连成一片连续的城市区域,即“大都市带”或我们通常说的“城市群”。
每一座城市,都有它成长的故事,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过程,记录着人类活动与城市形态变迁的历史。陈光表示,当城镇化率到达70%以上时,人们会重新定义城市与乡村,重新布局城市发展空间,重新建立城市之间的关系,重新建构城市发展模式。“2014年成都城镇化率就达到70.3%,预计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77%,成都的城市发展已经走到需要蜕变和华丽转身的历史时刻。”
谈及对外开放,陈光则告诉记者,在“一带一路”倡议为主导的国家对外开放格局中,西部内陆城市被推向“前沿”,迎来重要机遇。在陈光看来,成都原本就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古代商旅云集之地,“如今,成都作为国家战略大后方,是东南沿海通过中原地区联通西藏、云南的枢纽之地,通往南亚与东南亚的要道,国家向南和向西开放的门户,也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战略起点。”
“开放战略中,‘成都东部新区’必然担当‘国家向西向南开放新门户’使命,可依托天府国际机场,协同成都国际铁路港,打造‘空中丝绸之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双走廊的核心支撑。”陈光认为,国际空港门户枢纽的建设,将极大优化成都的区位优势,同时伴随着成渝中线高速开通后,一小时以内抵达重庆;通过川渝贵至广西北部湾、东南亚;未来川藏铁路一路向西,深度拓展成都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全面开放新格局,打造成都未来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支点。(李艳玲 孟浩 摄影 吕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