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4月19日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龙门镇拍摄的房屋(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李梦馨摄
四川芦山:绿色盆地里的火红日子
从空中俯瞰芦山县,在绿意盎然的植被掩映下,火红的川西小楼格外亮眼。
2013年,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七年时间过去,这座川西小县城早已从“站立的废墟”蜕变成一座繁荣的“多彩之城”。
“地震后,我们的房屋基本上成了站立着的废墟,很多房子虽然没有全部垮塌掉,但已经成了危房。”芦山县龙门镇党委书记任德洪说。
如今走进芦山,映入记者眼帘的是气派现代的纺织工厂、川西风格的红色小楼,以及漫山遍野的绿色茶园,四面环山的秀美小城已经焕发新生。
4月20日,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红星村“好农夫”家庭农场,工人将葡萄藤蔓固定在葡萄架上。 新华社记者李梦馨摄
在芦山县红星村的“好农夫”家庭农场里,透明的水果大棚整齐排列。棚内,红彤彤的草莓挂在绿叶之间。几名工作人员正拿着形似订书器的工具,把葡萄藤蔓固定上架。
水果大棚隔壁便是鸭舍。农场主张元超告诉记者,采取“种养循环”模式,鸭粪用作有机肥料,既节约又环保。
4月20日,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红星村“好农夫”家庭农场,张元超在检查喂水装置。 新华社记者李梦馨摄
“震前我养鸭子,地震时鸭场垮了,损失很大。”张元超说,“政府引导我们搞种养循环农业,还给我们协调土地。震前只有十几亩土地,现在有三百多亩了。”张元超将附近农户的土地流转过来,并且雇用这些村民进行种植养殖,每人每天有80元到150元的报酬,年底还有分红。
绿油油的苗木给芦山增添了生机,白花花的纱线则给芦山人织起了“钱袋子”。
在芦山县经开区管委会主任卫倜的眼中,芦山是一块纺织业的“风水宝地”。“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偏大,全年湿度较高,非常适合纺织企业发展。”他说。
4月19日,纺织工人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一家纺织企业工作。 新华社记者李梦馨摄
4月19日,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一家纺织企业,工人检查产品生产情况。 新华社记者李梦馨摄
自2007年起,共有17家纺织企业进入芦山,包括棉纺、包覆纱、织布、制衣等各个环节。“纺织业带动了约3500人就业,这对我们整个县上的经济效益、社会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卫倜说,“我们专门制定方案,指导企业防疫以及做好生产恢复。我们还与省棉麻集团合作,帮助企业解决库存问题。”
这是4月19日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龙门镇白伙新村拍摄的果蔬大棚(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李梦馨摄
随着家乡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了回乡之路,在“家门口”挣钱。2013年震后,在外打工的白化荣回到龙门镇参与震后重建。重建后的龙门古镇成了旅游景区,白化荣留下来开起一家小餐馆。“我们也参与了重建房的设计,住得很舒心。”他说,“这几年餐馆的生意不错,比打工强多了。
2019年,芦山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42亿元,同比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12元,同比增长10.2%。“国家的政策特别好,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得多。”在白伙村经营民宿的任大姐说。(李梦馨 薛晨 尹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