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胡海:三尺杆头的守护 既是舞台也是人生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0-09-24 17:00:00编辑:刘映红
1970年,一名男婴在资中球溪镇瓦子坳村的一个农村家庭呱呱坠地。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个男婴成了未来拯救日渐没落的资中木偶的“英雄”。33年来,他不仅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奇迹,也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奉献着光和热。“遗产是先人的,传承是历史的,创新是我们的,发展是必须的。”作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胡海用三尺竹竿传递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输出中华文化自信。

传承,托举木偶希望
“那时候发展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娱乐方式也没有那么丰富。每当看到木偶剧团的演员,来到我们乡下演出,心里充满了快乐与幸福,当看到一个个原本呆滞的木偶,在演员的手中变得活灵活现时,心里面更是充满了向往,想着万一有一天我也能站上舞台表演该是多么的幸福”。1986年9月,资中县木偶剧团面向社会招生,胡海很荣幸地成为了其中的一个。
临走时分,父亲把他叫到正屋,语重心长的叮嘱说:“三娃儿,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干一行、爱一行。还要走一路、红一路。”带着父亲的叮嘱,胡海踏上了艺术追寻之路。
在新生培训会上,时任团长张反修为学员们上了进团的第一堂课。他说:“资中木偶是一种民间稀有剧种,经过几代木偶艺人的传承发展至今,很早就享誉全国各地;但随着市场发展的不景气,不少老艺人,走的走了,去世的去世了,资中木偶随时有可能断代失传;而你们要做的就是从老艺人手中把资中木偶接过来,传下去。”
或许是生长在农村的缘故,胡海从小就懂得“笨鸟先飞”的道理,自己每天早上提前一小时到达练功场,压腿、跑台步、举木偶;也许是开“小灶”的缘故,又或许和自己努力的结果,从木偶基本功到舞台表演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他很快就掌握了资中木偶制作工艺和操纵技艺的全部技能,也逐渐成为了团里既能制作又能表演的青年顶梁台柱。1995年,由他参与造型的《欢乐的节日》《红宝石》《猪八戒化斋》《眼睛大王》《老猪和小猪》等剧目,赴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进行艺术交流,剧团获该国文化部颁发的“优秀演出最高荣誉”,他个人也荣获“优秀表演者最高荣誉奖”。
守护,撑起艺术天地
2005年,全国进行文艺院团体制改革,资中县文化彩印厂、资中剧场、县木偶剧团合并组建资中县木偶剧团,同批进团的师兄姐弟,走的走、散的散,最终只留下他和师弟王义两人,孤独的守护着这份事业。“三团”合一后,新组建的木偶剧团人员之间相互较为陌生,队伍人心不齐;剧场及办公场地年久失修,阵地设施存在一定的严重滞后;“三团”组合后流动资金为零,剧团属于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当时,财政拨付资金除缴纳职工各类保险以后,人均工资剩余不到20元;剧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木偶艺术生产处于瘫痪状态,全团上下20多人,能从事操纵木偶的仅仅4人,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造成职工多次上访,剧团存在不稳定因素等等。
2006年胡海临危受命担任团长,“在诸多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面前,我顶着巨大的压力迎难而上,根据剧团应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实际情况,我提出了一个目标,用3—5年的时间,把剧团建设成为一个具有较强生存力、竞争力、影响力、艺术力、表演力的享誉海内外的以表演为主、经营为辅的新型木偶剧团。”现在看来,胡海不是并没有吹牛。
目前,资中县木偶剧团已发展成为全国偶艺界屈指可数的一流县级剧团。2010年,剧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木偶联会中国中心授予“传承与发展贡献奖”,同年,参加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荣获最高荣誉“精粹奖”;2014年,剧团中型杖头木偶戏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实现内江市国家级非遗“零”突破。
担当,演绎舞台人生
2009年2月,资中木偶剧团应邀出访新西兰进行国际友好访问演出,“还记得当时在演出的时候,观众人数高达数万人,我与同事的表演获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外国友人对木偶艺术的喜爱,让我们倍感骄傲,当时演出完结束后,新西兰总理约翰基更是亲自接见了我们并与演员亲切合影”。截至目前,资中木偶戏已在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美国、新西兰、巴西、阿根廷、韩国、日本、尼泊尔、香港、迪拜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预计今年将出访保加利亚、波兰,资中木偶以小剧种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几十年来,资中木偶戏从乡间辗转徘徊到跨县出市,从跨县出市到上省进京,从上省进京到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实现了一个漂亮的四级飞跃,它的每步飞跃都见证时代发展的印记。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更不能没有工匠精神。一生做好一件事,我想这就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工匠精神、奉献精神,也是对工匠精神最简单的阐述”。
小木偶,大世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历经百年风雨,早已融入人民心中。而胡海和伙伴们一起守护的这门古老艺术,早已不再是单纯的传承,而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标志和人民的精神家园,更是游子思念的乡音乡愁。(侯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