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嬗变——心存感恩的汶川人民用勤劳和善良迎接充满希望的明天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0-05-12 11:16:47编辑:刘婷婷
十二年前,汶川经历了特大地震后的山崩地裂,生命在灾难面前,瞬间失去了容颜;
十二年间,面对连年次生灾害,坚韧不拔的汶川人民一次次坚强挺立,重建家园;
十二年后,汶川已华丽嬗变,汶川各族儿女用爱的力量,在羌山大地上绘就了一幅壮美画卷。
是党和祖国母亲给了汶川第二次生命,是全国人民给了汶川人民重生的力量。心存感恩的汶川人民,正用勤劳和善良,迎接充满希望的明天。
今年是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十二个年头,十二年间,汶川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州各级及全国人民的关怀下,重拾信心,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建起了人与人之间幸福、和谐的精神家园,沧桑巨变,旧貌换新颜。
说起十二年的变化,震中映秀镇渔子溪村的村民连华玉深有感触,她说:“十二年来,我们的住房、交通、医疗条件都改善了。可以说灾后重建让我们的生活提速发展了30年以上。”十二年间,汶川全县17953户农房重建、4487户城镇居民住房重建。为保障民生,一批医院、学校、体育馆等基础设施接连拔地而起,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集贸市场相继落成。用汶川老百姓的话说,“现在的汶川,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新生的汶川,生机勃勃,羌山上又开出了最美的“羊角花”。
汶川人民的勤劳之本
“住上好房子,拥有好身子,过上好日子。”是汶川人民要用勤劳的双手去实现的“汶川梦”。
家住汶川县绵虒镇克约村四组的村民张茂堂在突如其来的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老伴及长女、女婿不幸遇难,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在2013年发生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张茂堂清贫如洗的家再次受灾,生活雪上加霜。本该安度晚年的张茂堂,不得不重新担起重建家园、养育孙儿孙女的生活重担。

张茂堂正在用竹篾编背篼
为了解决一家人的吃穿用度和两个孙子的学习费用,张茂堂利用自家房前屋后的零星土地,种植果蔬,砍竹子编织背篓,养蜂产蜜,到集市上换钱贴补家用。曾有爱心人士想要收养张茂堂的孙女,但被张茂堂婉言谢绝了。张茂堂说:“在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赶上了国家脱贫攻坚扶贫的好政策,党和政府以及很多好心人都来帮助我们。”
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张茂堂还在高山上发展了3亩地的经济水果产业,自己育苗栽种了青红脆李300多株,挂果后将能为他家带来上万元的收入。他说:“这片果园是我为两个孙儿留下的一点遗产,万一我走了,也能安心了。”张茂堂说:“翻身不忘毛主席,致富不忘共产党。只要能吃苦、勤快做事,日子就一定有奔头!”
同样在汶川县,经过激烈地角逐,在“来料加工首届技能大赛”赛场上,来自该县漩口镇村民唐小苗获得了一等奖和5000元的奖金。捧着大红的奖牌,唐小苗高兴地说:“农忙时,干庄稼活;农闲时,不出门就能当工人,日子越来越有奔头。”现在,汶川老百姓正在实现“在家务农”到“朝九晚五”的转变,小小的来料加工车间让汶川群众真切地触摸到推动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强劲脉搏,感受到东西部扶贫协作带来的深刻变化。

汶川县来料加工首届技能大赛上,汶川县委书记张通荣为唐小苗等一等奖选手颁奖
近年来,汶川县以东西部扶贫协作为契机,坚持将来料加工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主动作为、积极对接、高效推进、敢于担当,推动来料加工产业发展迈入快车道,帮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勤劳的汶川人民在当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南林北果·绿色工业+全域旅游(康养)”总体思路指引下,按照“南林北果+特色畜牧”的农业产业布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六个一万亩”“汶川三宝”等产业基地和特色水果,让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加快推进“绿色百亿工业园区”建设,从技改、品牌、共享等角度出发,让绿色工业提档升级;叫响“无忧地、慢生活”品牌,打造美食、美景和美宿的知名“目的地”,康养旅游提速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勤劳致富的汶川果农为自家甜樱桃产品“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