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帮扶印记||田涛:有永远的遗憾,但无怨无悔!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0-09-04 18:50:18编辑:李光超

“2018年,母亲得病住院,我没有陪护过;2019年,母亲临终,当时正在迎接国检,我又不在她身边,这是我最大的遗憾,也是我心中永远的痛!”田涛眼角湿润,逐渐泣不成声。

今年55岁的田涛,是巴中市税务局驻通江县烟溪乡烟溪沟村第一书记,他黝黑的脸庞轮廓分明,身材中等,略显精瘦,坐姿挺拔,穿着白色短袖衫,露出的古铜色手臂随着情绪起伏不停晃动,有时显得局促不安。

2015年,50岁的田涛来到烟溪沟村,这里离他父母生活的老家只有30公里,到他在通江县城的小家也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作为巴中市税务局机关党办的工作人员,除了服从组织安排,离家近点是他当时的小心思。
然而,工作队需要做的事一件接着一件,回家并没有当初想的那么容易。2016年,田涛接任了驻村第一书记,创下了连续4个月没有周末的记录。“2019年,母亲在重庆住院时,恰逢迎接国检,好不容易抽星期天去看她,结果只在重症监护室呆了5分钟……”那是他最后一次见到母亲,而母亲跟他说的最后一句话却是“你工作忙,快回去忙你的”。“给办母亲后事,我要求全部花费都由我承担,这样心里好受点。”田涛说。
这种“不好受”对田涛来说,与刚驻村时村民的不信任、不配合、不尊重相比,前一种只能成为永远的遗憾,而后一种则可以通过努力实现转变。
“烟溪沟三面山,收水栽秧全靠天,山高坡陡行路难,地瘦人穷年复年”。这句顺口溜形象地描述了2015年烟溪沟村的老百姓的生活状况。烟溪沟村山高坡陡,交通不便, 水源缺乏,十年九旱,村民世代沿袭的传统农耕方式,根本满足不了大多数人的生活需求。为了改变贫困艰辛的生活,村里绝大部分青壮年常年外出务工,土地撂荒现象日益严重。2015年,烟溪沟村4个社共有226户899人,其中建卡贫困户64户、贫困人口194人。

初来乍到的工作队希望通过走访了解村社实际情况、征求村民对脱贫致富的意见和建议。然而,村民的不配合、不信任让走访变得格外困难。“当时,村民能在言语上应付我们一下就算不错了,个别村民还故意找茬指责。”回忆起第一次走访时的情形,田涛笑着摇了摇头。
同是一个村的人,大都亲连亲、戚连戚,为啥干群关系就这么不和谐呢?“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两委’班子不团结,解读政策、宣传口径不统一、不一致,工作方法单一……”田涛认为正是这些原因,造成了村民对干部的不信任,而要改变这个不信任,拔掉烟溪沟村的“穷根子”, 首要任务是提高村“两委”的战斗力,让干群关系密切起来。
在田涛的组织下,烟溪沟村重新厘清了村“两委”的职责,建立健全了民主决策机制,民主生活会能够按时保质开了,批评与自我批评也能切中要害了。他还多次组织召开村社干部会、党员及村民大会,严格落实“三会一课”、议事规则、村规民约、财务管理等制度,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及增收项目,村社干部人人落实目标任务和帮扶责任,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
与此同时,帮扶工作队还通过为村民办好实事,获得了村民的认可。针对不同情况的家庭,田涛建立起了“三联三帮”机制,“联系特困群众,帮其解困脱贫;联系留守家庭,帮其生产生活;联系有诉求对象,帮其化解矛盾。”根据机制,村里长期患重病、残疾、五保老人被纳入重点帮扶,巴中市税务局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贫困户57户,逐户落实帮扶措施,为村民解决遇到的具体困难。
自“三联三帮”机制建立以来,城市里的税务干部在大山深处有了远亲,“亲戚”一走就是多年。刚开始的两年,工作队不去村民家中吃饭,后来主动要去,但顿顿给钱。田涛说:“老百姓的饭要吃,不能嫌弃,要打成一片。”

一件事接一件事的落实,让村民看到了村干部的进步,看到了帮扶工作队的决心,也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脱贫攻坚是一项划时代的宏伟工程。落实到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身上,就是一桩桩具体的事情,需要我们一件件去落实,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付出真心实意,从小事做起。”自2016年担任第一书记开始,田涛一边忙于基础建设,改变村容村貌;一边努力转变贫困户思想观念,把 “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
如火如荼的基础建设场面早已成为回忆。如今,行走在拓宽、平坦的3.7公里村社道路上,田涛始终忘不了与烟溪乡党政领导多次到交通、扶贫等部门汇报争取项目支持时的场景,也忘不了8个多月与村社干部带领村民冒酷暑、战严寒的热汗场面。除了硬化道路,烟溪沟村220户村民还通上自来水,筑起了3.2公里院户路,安上了85盏太阳能路灯。
为了畅通山村信息渠道,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田涛积极协调通江县文广旅局,在村“两委”办公楼内安装起广播电视网络和一批体育器材,阅览室、会议室也相继建成,为村民会议、技术培训及文娱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设备保障。
与基础建设相比,转变贫困户的思想观念难度要大上许多。经过村“两委”反复商议,烟溪沟村办起了农民夜校,开启了道德讲堂,田涛也成了夜校的讲师,既宣讲党的各项扶贫政策,又将逐渐被忘记的道德文化,还讲如何当好新时代村民……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政策反复讲,道理重复说,村民的言行悄悄发生了转变。贫困党员陈永兴说:“我没有给党做贡献,还给党拖了后腿。扶贫政策那么好,税务局给我们帮助那么大,自己再不发奋,脸也没处放。” 
村民的积极性起来了,发展产业不再是帮扶工作队一头热。按照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引领促进庭院经济的产业发展思路,工作队帮助烟溪沟村发展起了集体经济。村集体的白茶、生猪养殖产业发展起来了,400余亩白茶园给村民带来的,不仅是预期收益,还有务工收入。为发展生猪养殖业,田涛向巴中市税务局申请了15万帮扶资金,私人垫支了5万元,当年就赚了5.5万,64户贫困户户均分得274.82元;2019年,生猪养殖赚了10多万,贫困户每户分到150元,非贫困户分到100元。遗憾的是,今年不能养猪了,田涛说:“ 2000元一头的仔猪,1500元/头的饲料,成本太高,风险大,要为村里负责,不轻易上项目。如果有项目合适,村集体可动用的资金办个小工厂没问题。”田涛说到的资金,指的是烟溪沟村集体积累的发展资金,目前有近百万元,其中50余万来自于生猪养殖。

除了发展集体经济分红,烟溪沟村还为坚守在村子里的贫困人员安排了保洁员、防疫员、护林员、自来水管理员等公益岗位,保洁岗位每人每年有5000元的收入,自来水管理员的收入高一些,每月有1000元。
如今,在各种检查和评估中,烟溪沟村村民对村干部和帮扶工作队的满意度都是100%。无论是村干部还是来检查的上级领导,都能与村民深入交流。走到任何一户村民家里,他们都会亲热地让座端茶、拿出珍藏的瓜果招待。这种干群一家亲让田涛感慨万千:“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事,一心一意为村里建设,发自内心地尊重他、关心他、为他好,就能赢得老百姓的支持和尊重。”
今年,帮扶工作队的主要任务完成,田涛也将随着工作队一起离开烟溪沟村了。村民却舍不得他走,尤其是听了他对未来5年烟溪沟村的规划。村民徐孟德说:“我相信田书记再干5年,村里肯定能修起敬老院、托儿所,我们不出门都能挣钱!”(李光超 胡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