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 成都实现“四个率先”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0-05-27 19:04:48编辑:陈姝悦

5月27日,“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 推进绿道生态价值转化”新闻发布会在成都青龙湖湿地公园召开。会上,成都市相关负责人就两年来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做法与成效进行了介绍。

“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作为成都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础框架下最为重要、最为独特的国家定位,有利于以全新的发展方式增强区域经济人口承载能力,以全新的城市形态塑造宜居比较优势,以全新的品牌标识提升世界影响力,对于推动城市建设理念、发展方式、治理体系系统变革,进一步提升城市宜业宜商、宜居宜游功能品质,加快迈入世界级城市行列具有深远意义。”成都市公园城市局局长杨小广用“四个率先”表述两年来成都市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主要做法和工作成效。

率先构建公园城市支撑体系。成立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和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开展公园城市“两山”发展指数研究,举办首届公园城市论坛,发布公园城市成都共识,初步形成公园城市理论构架;科学编制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总体规划和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等30余项技术规范,深入实施20项公园城市规划建设策略,初步形成公园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体系;整合组建市、区两级公园城市建设管理机构,加快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条例等立法工作,初步构建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目标考核机制。

率先擘画公园城市空间形态。统筹推进“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成立省级新区东部新区,推动城市格局由“两山夹一城”向“一山连两翼”转变;规划建设1275平方公里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和1.69万公里天府绿道,建成各级绿道3689公里,新增绿地面积3885万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9.9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5%;建立覆盖22个区(市)县、3个产业新城的公园城市首批76个示范片区,推进锦城公园“筑景成势”,实施锦江公园“九大行动”,打造世界级城市名片;统筹布局66个产业功能区,创新“领导小组+管委会+专业投资公司”专业化运营模式,加快建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现代化城市新区和公园式产业社区。

率先创新公园城市价值转化。创新生态资源市场化运营模式,实施“老公园·新活力”提升行动计划,加快公益性园林转型升级,联合专业机构深化锦城公园、锦江公园生态价值动态转化对城市功能品质提升研究,探索构建近期投入产出平衡、远期生态价值持续放大的长效机制;建立面向全球持续发布1000个新场景、1000个新产品的“双千”机会场景发布机制,加快培育山水生态、天府绿道等6大公园场景,打造江滩公园、新桥社区、夜游锦江等场景品牌120余个,五岔子大桥、城市之眼、香香巷等网红打卡点位380余个;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以设施租赁、联合运营、资源参股等多种方式实施全球招引,梳理项目招引机会清单2500余项,天府绿道社会投资占比达70%以上;“百个公园”示范工程吸引社会资本170亿元,占比56%。

率先探索公园城市营城模式。深入推进“三治一增”,打好“三大保卫战”,空气优良天数较2017年增加52天、达287天;加快构建“轨道+公交+慢行”绿色交通体系,规划建设14个TOD示范项目,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341公里,新开工“8类18项”公服设施项目2199个,建成功能性项目987个,“家门口”的绿色福祉可感知可触及;依托以党组织为统揽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体系,整治提升背街小巷2059条,改造老旧院落600个、棚户区17434户完成“两拆一增”点位3270个,打造特色精品街区121个、公园小区70个,实现公园形态与社区生活有机融合,基层治理能力和宜居生活品质同步提升。

在创新推进天府绿道生态价值转化方面,成都也是做足了功课。据成都市发改委副巡视员祝小文介绍,成都实施“绿道+生态涵养”,实行重要生态绿隔区内用地减量政策,出台公园城市建设条例、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成都还突出提升生态资源“质量”,推动绿道串联生态区55个、绿带155个、公园139个、小游园323个、微绿地380个,增加开敞空间752万平方米。在打造绿道经济新业态方面,“绿道+夜市”的夜游锦江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绿道+美食”的沸腾小镇年营业收入近1000万元。在“绿道+公共服务”方面,成都构建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加快建设1000条“上班的路”“回家的路”,以绿道开敞空间为载体,开展各类文体活动1000余次,约1500万人次参与。(陈荣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