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省林业和草原局、州人民政府、省交投集团在成都举行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耿达入口社区规划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明确将共同开展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耿达范围内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区规划及入口社区规划的编制工作,统筹规划为集物种保护、科普游憩、科学研究、社区发展、生态旅游等于一体的全国首个新型生态社区。这是我州在建设川西北阿坝生态示范区的征程中,画上的又一个绿色的注脚。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创造性地提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布局,明确要求把川西北打造成生态示范区。去年,省委书记彭清华来州调研时特别强调,川西北生态示范区作为“五区协同”的重要构成,主要定位是重点发展全域旅游、特色农牧业、清洁能源、民族工艺、生态经济等,要奋力打造民族地区绿色发展、全域旅游、脱贫奔康的典范。今年5月,彭清华书记来州调研时再次强调,要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准确把握区域发展功能定位,统筹推进生态环保、文旅融合和脱贫攻坚,努力走在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前列。
“一子落,全盘活”。彭清华书记对阿坝州发展的精准定位,让我州发展蓝图跃然于眼前。指示在前,责任在肩。州委、州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彭清华书记来州调研讲话精神,积极回应人民关切、顺应民生需求,牢牢把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宗旨,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建设,加快建设川西北阿坝生态示范区,积极创建生态脆弱区综合修复治理典范、川西北高原生态系统保护提升典范、世界自然遗产地灾后恢复振兴典范,让生态理念成为阿坝永续发展灵魂。
牢筑“绿色屏障”
绿色发展理念呵护生态美丽家园
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与路径,折射出对发展现状和前景的认知。
时针拨回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的阿坝搞“木头经济”,辉煌了一时,但10年、20年后,不仅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生态破坏的代价也相当大。
“这样下去绝对不行!”痛定思痛后,阿坝人明白了“阿坝经济发展不仅离不开生态,而且高度依赖生态”的道理。保护生态,让绿色成为阿坝最靓的底色和本色,这是历届州委、州政府的铮铮誓言。
为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关于建设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重大决策部署,州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做好“生态保护建设、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惠民利民”三篇文章,加快形成“一屏四带、全域生态,三地共建、五业同优”发展新格局,吹响了建设川西北阿坝生态示范区的“冲锋号”。
“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战略,牢固树立大资源观,坚持开发与转化并重的方针,统筹把好生态环境关、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全面落实生态发展与环境保护责任,坚决惩处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全力构筑长江黄河上游绿色生态屏障。”州委书记刘坪的话语掷地有声。
我州是四川乃至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是国家划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对于阿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州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牢把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宗旨,在坚持生态建设,实现绿色崛起中体现“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一张蓝图绘到底。
4月23日,红原县组织全县79个机关单位1448名干部职工,前往瓦切镇S209线(瓦切至若尔盖)95KM处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共栽植4000多株高山柳。保住绿水青山就保住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优势是当地干部群众的共识。近年来,红原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川雪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抓好造林绿化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双增长,全县累计完成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任务21.6万亩,林业用地面积增长了150万亩,森林蓄积增长了近1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1978年的5.4%上升到目前的8.39%。
造林绿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据了解,我州每年造林40万亩左右,除各族干部群众义务植树造林外,我州还坚持封山育林、沙化治理、干旱河谷治理、天保工程项目并重,推动生态建设从绿化全州向绿满全州迈进。
每年春夏季节,松潘县水晶乡安备村村民达尔吉和家人都要编制柳笼装上石头筑坝拦水。达尔吉说:“柳笼拦下了泥沙,红柳就能生根发芽,形成生态护堤,对湿地恢复有明显作用。”近年来,我州启动实施了干旱半干旱河谷生态治理、绿化阿坝、岷江流域水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等行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绿色生态屏障。
阿坝儿女素有“尊重自然、崇拜自然、保护自然”的朴素生态文明思想。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我州广大农牧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用水、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逐步由盼温饱、求生存转变为盼环保、求生态。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正从阿坝儿女内心的渴望转化为全州上下自觉的行动。
推动“绿色发展”
着力构建绿色经济增长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建设川西北阿坝生态示范区的征程中,我州始终秉持“生态是阿坝最大的资源、绿色是阿坝最大的本色”这一理念,重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良性互动的新路,聚焦“全域旅游、特色农牧、清洁能源、民族文化、‘飞地’经济”五个主攻方向,坚持五业同优、竞相发展,努力建成国际生态文明旅游目的地、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让生态理念推动优势产业交融共生,让广大农牧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实惠。
“以前大家为挣钱,只追求牲畜数量,结果牛越多、草越少,辛苦放牧一年却利润微薄。”红原县瓦切镇牧民齐美尼玛告诉记者,现在,牧民逐步控制牲畜数量,草场环境日渐好转。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来红原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牧民们纷纷开起了“藏家乐”,依托旅游业在家门口实现致富增收。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阿坝严守生态红线,通过“增绿”“护蓝”“净水”行动,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红利”、分享“绿色福利”,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全域景区”正成为我州亮丽的风景。阿坝、若尔盖、红原、壤塘作为我州“草地四县”,依托草原资源走上了新型生态发展之路。草原更绿了,牛羊更肥了,农牧民的腰包更鼓了,大家对未来幸福生活满怀信心。
以生态作引擎,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构建生态经济增长极,实现山川增绿、群众增收、经济增效,我州在绿色崛起中跑出加速度。
端午小长假,汶川水磨古镇游人如织。谁曾想,“5·12”汶川特大地震前,这里是我州工业重镇,烟囱林立、灰尘漫天,灾后重建将水磨古镇打造成旅游产业为龙头的藏羌风情旅游名镇。如今,老百姓依托水磨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康养旅游,走上了致富路。
水磨古镇的变迁,见证着阿坝绿色崛起的坚定步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发展生态产业和生态经济,推动经济发展“生态化转型”,有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良性互动。在绿色发展格局方面,我州将全州划分为西北草原特色产业示范带、西南清洁能源产业示范带、东北精品文化旅游示范带、东南绿色经济先行示范带,力求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生活低碳化,实现全域生态目标。
在平均海拔3800米的小金县美兴镇大坝口山顶,一排排太阳能光伏板整齐划一。“我们已建成光伏发电项目两处,总装机100兆瓦,年发电量14534万千瓦时,这是小金县最壮观的‘阳光经济’。”小金县发展改革经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围绕川西北阿坝生态示范区建设目标,我州紧扣“减、增、控、转、引、导”,加快建成绿色工业体系。
——“减”,加强企业节能降耗和循环改造,积极引导电解铝、工业硅、盐化工等产业转型发展、循环利用;“增”,综合运用留存电量优势、财政金融倾斜政策,腾出环境容量,推进锂辉矿资源集约化开采利用,布局发展锂电池关键材料、储能电池制造、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回收及循环利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控”,适度发展绿色高载能产业,促进水电消纳;“转”,大力发展民族工艺、中藏羌医药、食品饮料等绿色资源潜力产业;“引”,实施以园招商、以商招商、招大引强,推进成阿工业集中发展区扩区强园、德阿生态经济产业园区建设“百亿锂产业园”;“导”,健全“飞地”园区利益分享机制,推动与发达地区发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新型“飞地”经济。
一片片绿意盎然的草场、一座座生机勃勃的清洁能源基地……生态红利竞相释放,让阿坝山更绿,水更清,林更茂,民更富。如今,我州正努力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雪山冰川也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全国典范,美丽阿坝愿景正一步步变为现实。(杨骁 林迁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