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 > 文旅 > 正文 more>>

汶川发布天赦山发现历程 为大禹故里再添佐证

时间:2019-07-04 16:56:25 来源:中国网 编辑:付子娟
  7月4日,2019中国·汶川大禹华诞庆典暨大禹文化旅游节新闻通气会在成都举行。记者从通气会上获悉,7月8日(农历六月初六)阿坝州汶川县将在汶川县绵虒镇“大禹祭坛”隆重举行大禹华诞庆典暨大禹文化旅游节。庆典活动将邀请省、州、县相关领导,浙江绍兴市、鉴湖研究会代表,珠海市原援建工作组领导,首批天府旅游名县联盟成员代表,全国各地大禹研究专家,新闻界、旅游界等代表参加。
 
 
  4日下午,包括汶川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龙跃,汶川县委常委、副县长张树柏,省社科院研究员、省历史学会会长、省大禹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谭继和,天赦山发现者刘阳在内的相关领导和嘉宾出席了通气会。
 
  省社科院研究员、省历史学会会长、省大禹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谭继和告诉记者,大禹是四川第一个历史名人,是华夏儿女理想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睿圣哲人。他兴于西羌,生于石纽,长于禹穴。西蜀羌乡是他岀生和早期大禹文化的衍生地,从古羌人到今羌乡各族儿女始终守望着大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故园已经四千年;守护着大禹初心,传习历代“术禹石纽、汶川之会”,生日回乡祭禹的传统习俗也已四千年。今年六月初六将至,阿坝州人、汶川人复兴和弘传大禹华诞庆典于古石纽大禹祭坛,释比古韵,欢歌悦舞,瞻祖敬宗,拜坛励志。为圆中国梦的大禹故乡篇章,擦亮“首批天府旅游名县”新品牌,增进敬仰民族祖源的情感,增强本土文化自信的动力,促增中华民族复兴的浩然正气,大禹乡人有着重大的历史责任。当让大禹文化活在当代、走进当代,沁进老百姓心田。
 
 
  汶川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龙跃表示,汶川作为大禹故里、大禹治水肇(zhao)始的会盟誓师地,是缅怀大禹治水和凝聚中华民族之功、传承大禹精神最具标志意义的纪念地,在大禹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并有着众多与大禹传说相关的文物遗存和悠久而浓厚的大禹崇拜文化传统。
 
  今年7月8日—9日,大禹华诞庆典暨大禹文化旅游节期间,汶川将通过举办大禹华诞庆典开幕式,大禹华诞食礼,大禹文化与天府旅游名县建设研讨会,大禹文化锅庄晚会,刳儿坪禹迹寻根,“大禹九鼎”故事发布及征集竞赛,3X3篮球联赛等系列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汶川、了解汶川、感知汶川。 
 
 
  司马迁在史记中言:“禹兴于西羌”,而现存于重庆三峡博物馆里的“东汉景云碑”上关于在汉代就有大禹“兴于”或“生于”汶川石纽这一说法的记载,再次佐证了汶川才是大禹故里。
 
  7月4日,在2019中国·汶川大禹华诞庆典暨大禹文化旅游节新闻通气会上,汶川县这一刻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中心理事长、天赦山发现者刘阳发布了他们发现天赦山的历程,为大禹故里再添新证。
 
  刘阳在会上讲述了天赦山的发现历程:自己在珠海援建汶川工作组工作期间,受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及其夫人祁和辉教授委托,回汶川查找传说中的天赦山。经查找文献资料和谭继和《禹生石纽简论》中所述:最早说到禹的出生地的文献,现在能查到的是西汉初的陆贾《新语》说:“文王生于东夷,大禹出于西羌”。第二个人是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序》中说:“禹兴于西羌”。其后提出禹生石纽说的都是蜀人。现在能知道的第一个人是三国蜀汉时期的大儒秦宓。他引述前人的著述说:“禹生石纽,今之汶山郡是也。”秦宓的学生谯周又在其所著《蜀本纪》中比他的老师秦宓引述的本纪多了一条贡献,这就是确指‘禹生石纽’之地名‘刳儿坪’……”“从常璩《华阳国志》到历代各种记载,争论的就是这个‘禹生石纽刳儿坪’的具体地点如何坐实的问题。正因为没有指实,‘刳儿坪’这个地名又数经变易,现在遂成了千古之谜了……”
 
 
  总括历史文献和地方志,石纽有四说:今汶川县飞沙关山岭;今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乡之石纽山;今理县通化汶山寨石纽山;今都江堰市之北龙池山。为了确定四个“石纽”中究竟哪个是真,就需要找到传说中的另一个证据“大禹禁地”——天赦山。据传这块“禁地”方圆百里,不敢居牧,不敢放六畜,有罪的人逃入其中不能去追捕,三年后即可赦其罪。这方圆百里的地方古时候必然是羌族的圣地,如果能找到,就可以确定真“石纽”的位置。
 
  刘阳在《清史稿·列传八十八》中查到有这么一段文字:“乾隆十三年(1748年)傅恆发成都,经天赦山,雪后道险,步行七十里至驿。”又在清李锡书所著的《汶志纪略》中查到“按草坡河出天赦山,至大邑坪口,出桃关即入大江。”“新治(今绵虒镇)以西,过索桥,则瓦寺土司地。自桃关出口,行六十里明草坡,左右皆深山老林,山顶积雪不消,树木阴翳,阴不见日,中通一涧。行三十里有塘汛,名树林口,道越夹越险,上下各十五里,曰天成山或呼青城山,其实则天赦山也。”书上还附有一张清代地舆图,在“天赦山”左右两侧清晰的标着“跟达(今耿达乡)”和“草坡(今草坡乡)”两个地名。
 
 
  根据这张清代地舆图,刘阳和工作组的温代贤和邝坚,驱车前往汶川草坡乡,开始了“天赦山”的寻找之旅。在当地群众的指引下,刘阳他们经历了草坡中的跋涉和万壑里的翻越,终于在草坡与耿达之间找到了史载为:夷人营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有过逃其野,不敢追,畏神禹。藏三年,为人所得,谓禹神灵佑之的天赦山。也为汶川石纽山才是真“石纽”再添佐证。
 
  正如后来谭继和教授描述的那样:“珠海援建者邝坚、温代贤、刘阳等三位同志不畏艰苦,深入草坡万壑之地,终于踏寻到“天赦山”。至此,绵虒镇、石纽山、刳儿坪、草坡、天赦山、涂禹山组成了一套完整的大禹降生地与乡人崇禹的历史地名链”。 (陈昌君)
视频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