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大教授王启涛讲李冰修建都江堰:一场十分严谨的科学创造

时间:2019-05-28 09:34:22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付子娟
5月27日,王启涛在讲座中。
 
  □本报记者 吴梦琳/文 杨树/图
 
  5月27日晚,由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承办的“名人大讲堂”迎来“李冰月”主题讲座,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王启涛讲述李冰治水的故事。
 
  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蜀郡太守李冰开凿都江堰,创造了伟大的世界水利工程奇迹,也成就了“天府之国”,至今依然发挥着功用。王启涛说,李冰治水成功,不是偶然,而是经过科学的考察和规划,蕴含着科学精神和极大智慧。
 
  A 李冰为什么要治理岷江?四个重要目的
 
  王启涛曾登上央视《百家讲坛》,讲述李冰治水,为了此次讲座,他特地又一次到都江堰进行考察,仔细论证。
 
  “水,在人类文明诞生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治水,在过去全世界其实都是一个共通的主题。”王启涛说,蜀中多水,直到今天,四川还被称为“千河之省”。
 
  岷江,是蜀地最为重要的河流之一,发源于岷山,一路急流而下进入平川地界,由于复杂的自然地形等,让当时的蜀地常常遭受水旱灾害。在李冰之前,就有著名的大禹治水——“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后来,又有鱼凫氏治水等,都在蜀地留下了与水有关的故事。
 
  战国时期,秦灭蜀国,将其作为一统天下的重要后方,对于秦国来说,蜀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在秦时期,十分重视水利,在关中平原等地治水有了一些先进的经验和思路。“李冰的前任蜀郡太守,修建了成都城,当时已经发展成一个比较大的城市了。”王启涛说,在这样的一些背景下,李冰被任命为蜀郡太守后,治水也是必然的,而他治水主要有四个目的:排除洪灾、内河运输、农业灌溉、人畜饮水。
 
  B 治水为什么选址都江堰?科学考察而确定
 
  王启涛介绍,李冰治水非常专业。《华阳国志·蜀志》记载“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能知天文地理,谓汶山为天彭门;乃至湔氐县,见两山对如阙,因号天彭阙……又识齐水脉,穿广都盐井、诸陂池,蜀于是盛有养生之饶焉”。
 
  “从这些文献来看,李冰治水前期,应该沿着河流而上,进行过非常专业的科考,才选择了在都江堰修建水利工程。”王启涛说,在科考过程中,也许正是李冰,发现了岷江的源头就在岷山。“正如在《水经注》中记载:亦曰天彭阙,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谓发源滥觞者也。”
 
  王启涛说,李冰经过科学考察,选择在都江堰兴修水利,应该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就是这里的坡度落差;第二是这里恰好处于岷江出山口,像一把扇子一样从此扩散开来;第三则是这里的弯道,可以形成自然分流。
 
  王启涛认为,都江堰的“都”,其实是一个动词,意为“聚集、汇总、围堵”,而“江”正是指岷江,“堰”则是堤坝、分水岭的意思。按照这样的地利,李冰设计了都江堰的总体思路,以“金刚堤”“飞沙堰”“宝瓶口”为三大总体工程,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外江高一些、宽一些,外江主要泄洪,不经过成都直接通向长江;内江低一些、窄一些,主要是通向成都,起到灌溉、航运等功用。“没有采取用堤坝堵塞的方式,而是通过疏通、分流,利用弯道的原理,让其科学调节,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
 
  C 李冰治水产生了什么影响?成就“天府之国”
 
  如今的四川,以“天府之国”美誉而著称。王启涛介绍,实际上,在中国历史上,“天府之国”最早是指“八百里秦川”,也就是如今的关中一带。根据《战国策·秦策》言:“大王之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百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正是在李冰建造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蜀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沃野千里,物产富饶,“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当缺水时,就开水放闸浇灌,而一旦涨水,就把水闸给关掉,在这里不会发生洪灾,天遂人愿,水灾和旱灾都不会发生。虽然是治水,却真实地改变了巴蜀的历史。
 
  “在汉代,成都成为全国五大经济中心之一,到了唐宋,成都更是成为重要的中心城市,经济文化都高度发达,文人墨客给予了它极高的赞誉。”王启涛说,李冰造福一方,后人也十分感念他,在宋代时期,官方都要举行祭祀李冰父子的活动。
 
  时隔两千多年,如今的都江堰,依然在发挥着功用,润泽天府。在王启涛看来,李冰是一个文理皆通的人才,十分懂自然科学。李冰治水正体现着科学精神,同时还有一种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宏大理念。
视频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