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十节玉琮
商周玉海贝形佩饰
商周古蜀璧形玉钺
商周古蜀阳刻昆虫类动物纹玉片
2000多件制作精巧的玉器来自哪里?所为何用?为何被集中埋葬?
□本报记者吴晓铃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在布置得幽暗神秘的展厅,3000多年前古蜀先民制作的各种精美玉器,总能和太阳神鸟一样,令游客久久驻足。色泽温润、造型别致的玉璋、玉戈、玉钺……成为古蜀文明灿烂成就的直接见证。
和神秘的三星堆青铜面具一样,金沙玉器来自哪里?所为何用?为何如此大量被集中埋葬?成为学界高度关注的对象。2017年9月24日,《玉汇金沙——夏商时期玉文化》特展暨“夏商时期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举行。金沙玉器上镌刻的古蜀文明密码,被学者层层揭开。
金沙最精美玉璋与中原玉器同宗同源
2001年,金沙遗址的出土在全国引起巨大轰动。在超过5平方公里的遗址区内,出土金器、石器、铜器、漆木器、象牙等珍贵文物6000余件,数量巨大,内涵丰富。在300多件玉璋中,其中一件最精美的墨色玉璋,最为吸引眼球。
玉璋,一种呈扁平长方体、夏商时期统治者的威严礼仪用具。在金沙遗址第4展厅,可以清楚看到这件编号为955的玉璋呈现半透明墨色,相比同时展出的其它玉璋,它的质地纯净细腻。凑近看,可见玉璋柄部主干处的扉牙精雕细刻,龙形兽伏卧张口,气势十足。
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教授邓聪看来,这件玉璋格外“鹤立鸡群”。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邓聪一直从事夏商时期的玉器研究。在金沙出土的300多件玉璋中,他认为“955”实在有太多不一样的地方。根据近年对四川出土玉器的研究,可知三星堆、金沙遗址的夏商玉器,原材料大多来自于汶川一带。跨越数千年,这些玉器变得五颜六色。但“955”在3000多年以后,墨色依旧,“从原料来看,它极可能并非来自四川。”邓聪说,“955”之所以被称为金沙玉器中最精美的玉璋,还在于玉璋柄部装饰的扉牙,被做成了龙头的造型。这种龙头的构筑非常复杂,而金沙遗址出土的300多件玉璋中,只有“955”的扉牙精致而独特。在对金沙数百件玉璋的研究中,邓聪发现很多玉璋的形态可以明显看出相互之间的影响,“如果‘955’这件玉璋是金沙生产的,那在金沙遗址应该还有它的‘兄弟姐妹’。但是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发现它的形态独一无二。”
这件气质独特的玉璋来自哪里呢?邓聪在全国范围内寻找答案。以金沙遗址为中心,他发现长江中下游、岭南等地出土的玉璋,和“955”的形态毫无关系。但是目光向北,在河南郑州望京楼遗址出土的玉璋中,却找到相似者。邓聪说,在望京楼遗址二里头文化时期(距今3800年~3500年,相当于夏、商王朝时期)的出土玉璋中,明显可以看到与金沙墨色玉璋相似的龙形扉牙,它们在形制、工艺方面十分相似,“鉴于二里头文化的年代比金沙要早,所以金沙的这件玉璋形制,应该就是受到望京楼玉璋文化的影响,二者一脉相承。”
回到金沙,邓聪发现金沙遗址出土的部分玉器中,有的可以清楚看出外来文化在此扎根后,形态呈现出由繁到简的细微变化。但最精致的“955”和它在各地的“亲戚”们,却似乎一直拒绝改变,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一个可以推测的结论,就是这种造型,具有某种特殊的象征意义。
邓聪说,在望京楼遗址中,并非到处都散布着玉璋,而是只在最中心的宫廷区才有出土。“玉璋本来就是夏商时期宫廷礼仪文化的物质使者,同时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是王权的象征。”那么,金沙遗址的这件“955”玉璋,极可能就是古蜀的王族接受了玉璋在礼制或宗教上的象征意义,于是从遥远的北方“进口”,或引进原料和技术,最后在金沙发扬光大,成了“王者”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