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远比大熊猫久远 四川拯救保护“二郎山神草”

来源:四川日报 时间:2017-08-25 09:36:38编辑:张林

光叶蕨。 图片由被采访者提供

  它叫光叶蕨,它只生长在二郎山上,形成年代远比大熊猫久远

  成都市星辉西路18号,四川省林科院林研所所在地。

  8月23日上午,副所长余凌帆翻着手中的资料,那是有“二郎山神草”之称的光叶蕨的孢子采集方案。如果天气没有出现大的变化,9月底,就可以采收今年的光叶蕨孢子囊——光叶蕨的种子。

  光叶蕨是四川特有的濒危物种。2013年,四川启动极小种群拯救与保护行动,光叶蕨被纳入其中。4年来,通过资源调查和野外拯救性保护,光叶蕨的种群数量从1处增加至3处,单株数量由原来的58株增加至160株左右。

  近日,记者进深山、访专家,还原“二郎山神草”的拯救与保护之路。□魏冯 本报记者 王成栋

  来历

  1963年被发现,形成年代比大熊猫久远

  “谁要是乱动一片叶子,我的心都能碎掉。”省林业厅野保站副调研员隆庭伦介绍,光叶蕨通常只有一片叶子,叶子很薄,长约40厘米,上面密密麻麻布满了10多对对称的羽片。其盛放种子的地方——孢子囊,就长在羽片上。

  换言之,一片叶子,几乎就是一株光叶蕨的全部。

  1963年,光叶蕨被人类发现。当时,中科院院士、著名植物学家王文采来到二郎山天全县境内一侧的团牛坪一带,在潮湿的溪边陡崖石头上,找到了这种地表只有一片叶子、根深不到两厘米的植物,并命名为光叶蕨。依据它的形态,王文采判断,光叶蕨的形成年代远比大熊猫久远。

  隆庭伦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还在读大学的他偶然得知了光叶蕨的存在,从此,学林学类专业的他便想为保护这种神奇的植物出份力。当年,他为光叶蕨入迷时,专家们已在苦寻光叶蕨的踪迹。

  “老是找不到,山上都翻了一遍,人能去的地方基本都去了,也没得影子。”天全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杨洪忠记得,上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王文采当年发现光叶蕨的地方,“二郎山神草”消失了。

  直到本世纪初,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邢公侠在一次野外调查中,在二郎山区域重新发现了光叶蕨。此时,距离它首次被人类记录,已过去了差不多40年。

  珍稀

  栖息地除了二郎山,很难找到第二个

  1999年8月,光叶蕨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国濒危物种。光叶蕨到底有何魔力,让无数专家为之倾倒?

  首先,它身上承载了太多的生态学、生物学价值。杨洪忠介绍,光叶蕨介于蹄盖蕨属和冷蕨属之间,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在研究蕨类植物杂交和蹄盖蕨科的系统发育上具有关键性作用。

  其次,它的生存环境不可复制,物种本身具有不可取代的珍稀性。“太特殊了。特别是它对生存环境要求很严,在二郎山之外,很难找到第二个生存地。”余凌帆说,光叶蕨之所以濒危,主要原因是它对生存环境过于“挑剔”:海拔分布相对较高,大致为海拔2300米-2500米之间,分布幅度极其狭窄;喜潮湿、雨水、多雾、无直射光的环境;大多分布于溪沟边附近的岩壁上,多有苔藓伴生,土壤为弱酸性土。

  4年来的监测显示,光叶蕨的栖息地雾天常年超过两百天,降雨量在1500毫米-2200毫米之间。目前已发现的光叶蕨三处种群所在地,均位于二郎山背阴坡的水边,常年湿度维持在65%以上。

  未来

  人工繁育尚在探路,或尝试迁地保护

  在专家们看来,要让光叶蕨彻底摆脱濒危状态,其思路是开展人工繁育——它的野外种群实在太少了。

  这与光叶蕨自身的繁殖方式有关。理论上,蕨类植物有孢子繁殖、分株繁殖和组织培养等几种方法。野生状态下的光叶蕨自我繁殖主要靠孢子囊。每年七八月间,孢子囊开始形成,至9月底,不管孢子囊是否成熟,光叶蕨都会进入休眠期。而这时,“一片叶子上,很多孢子都还没成熟。”余凌帆科研团队成员文智猷说,没有成熟的孢子不具备繁殖条件。

  但就算孢子成熟,也不代表一定能够出苗。多年的人工繁育实验表明,孢子的发芽率极低,“发芽后对气温、湿度、土壤这些的要求更苛刻,成苗更难。”文智猷坦言,研究4年来,光叶蕨的人工繁育仍未形成可复制、可重复的方案与做法。

  探路人工繁育的同时,行业主管部门已开始强化对光叶蕨的野生种群保护力度。

  “我现在每个星期都上去看一下。”8月23日下午,记者终于拨通了杨洪忠的电话。此前的4天,他在二郎山的丛林中徒步穿行了60公里,走遍了3处光叶蕨的栖息地。

  栖息地均已被保护起来,但附近仍有原住民。为避免仅有的野生种群遭到破坏,雅安市和天全县林业部门正谋划对光叶蕨进行迁地保护。杨洪忠说,3处栖息地距离喇叭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均只有一步之遥,环境、气候有相通性,“当然,具体的还要听专家的意见,还要看技术上可不可行。如果迁地不能让它们生存更好,那就保持现在的样子不动。”

  链接

  极小种群拯救与保护行动

  2013年开始,四川启动了极小种群拯救与保护行动。首批纳入拯救与保护范围的是14个极小种群的植物。目前,被纳入其中的北川驴蹄草、距瓣尾囊草、崖柏、五小叶槭等植物,已初步摆脱濒危境地,部分物种已经实现人工繁育和迁地、就地保护。同时,我省各地还针对各物种的濒危程度,专门设立保护机构、划定保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