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领航素养变革 共绘育人新蓝图 第二届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沪穗蓉协同推进会在成都高新区举行
为深入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11月27日至28日,一场汇聚上海、广州、成都三地教育智慧的高层次研讨——“第二届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沪穗蓉协同推进会暨成都高新区第四届‘校长思想荟·名师风格萃’”在成都高新区举行。
本次活动吸引了来自沪、穗、蓉三地及重庆、绵阳、自贡、宜宾等地区的近千名教育行政领导、教研专家、中小学校长及名优骨干教师代表齐聚一堂,围绕“素养导向的育人方式变革实践”这一核心议题,共商改革大计,旨在为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区域样本”与“学校实践”。

校长领航:思想交锋,共绘育人新蓝图
“校长思想荟”作为此次活动的重磅环节,聚焦“素养导向的学校育人方式变革”的主题展开。在两天时间里,12位教育管理者围绕“党建引领下的综合育人实践”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两大主线,分享了各校的前沿探索。
11月28日上午,“校长讲坛”开启,由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李华平主持,6位来自三地的中小学校长立足教学主责主业,分享了学校在理念更新、课堂转型、难点攻坚等方面的典型经验。

成都霍森斯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曾霞介绍了以“幸福星期五”实践育人模式培养学生幸福生活能力;广州市越秀区农林下路小学校长成艳萍阐述了如何通过“为成长留白”理念和项目式学习推动变革;上海市黄浦区复兴东路第三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季峻岭分享了数智驱动下的校本幸福育人新路径;广州市育才实验学校校长陈建国展示了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探索;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初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徐群力分享了基于未来胜任力框架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实践;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校长张云则交流了以普惠科创教育赋能育人变革的特色路径。
在专家点评环节,四川师范大学李松林教授、西南大学艾兴教授均表示,新时代校长必须坚定素养导向,以系统性思维构建校本化育人新生态,推动学校教育从“知识传递”向“素养生成”的根本性转型。
为进一步凝聚共识,活动特邀李松林教授作专题报告。他从素养教育的底层逻辑出发,深刻阐释如何系统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从理念更新到课堂重构的清晰行动指南。

名师亮剑:课堂实战,展现教学新范式
活动的另一核心环节“名师风格萃”则直指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方式变革。活动覆盖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16门学科,在8所学校同步推出32节名师课堂、32场专题讲坛及32位专家点评,通过“课堂展示+讲坛分享+点评引领”的模式,集中展示了三地课堂的创新成果。
小学分会场注重素养启蒙,道德与法治、数学、科学、音乐、美术、信息科技等学科名师,通过生活情境、单元整体教学、AI科创融合、多感官联动及数智赋能等方式,实现素养的实践转化。

初中分会场聚焦学科能力向核心素养的跃升,数学、化学、生物、物理、美术等学科通过真实任务驱动、项目式实验、情境探究、跨界融合及数字技术应用,清晰呈现了素养落地路径。

高中分会场紧扣“双新”背景,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等学科通过任务驱动、技术赋能、文化浸润、大概念教学及实践融合,精准对接核心素养培养要求。

各分会场在展示与分享后均设有权威专家点评,形成专业引领闭环,从教学设计、方法策略创新到教学风格塑造,为观者提供了多维度、深层次的启发。
本次活动充分展示了沪穗蓉三地教研协同的深度与广度。成都高新区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进行总结时表示,未来将从“精准把握素养导向内涵”“系统构建育人实践范式”“明晰核心素养落地框架”“下沉课程教学改革深水”4个方面发力,构建以党建为引领、校长为核心、课堂为阵地、协同为支撑的“四维一体”实施框架。三地将肩负“先行先试、示范引领”的使命,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共同构建开放融合的教育新生态,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坚实的基层力量。
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既是一场素养落地实践成果的集中检阅,更是一个迈向育人方式深度变革的新起点。面向未来,沪穗蓉三地相关人士表示将继续协同更多区域,攻坚课改难题,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持续创生智慧与力量。

(供稿:成都高新区教育体育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