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成功25周年 | 从世界遗产到世界旅游目的地 看都江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化”之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申遗成功25周年 | 从世界遗产到世界旅游目的地 看都江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化”之路

2025-11-28 14:34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00年11月29日,青城山-都江堰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刻,不仅属于一座城市的荣耀,更是全人类共同收获的一笔珍贵文明财富。25年后的今天,千年古堰依旧碧波清流润泽天府之国;幽幽青城仍然在苍翠生态中涵养人文与自然的双重脉动。在这里,城市铿锵前进的脚步与遗产传承保护的初心和谐共鸣,奏响“珍水万世堰·幸福安逸城”的生动乐章。

值此申遗成功二十五周年,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推出系列报道,用镜头、图片和文字,定格世界遗产的卓越风姿,解读其历久弥新的智慧密码,更全景展现都江堰如何在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中,绘就一幅遗产保护与城市永续发展共生共荣的壮丽图景。

自二十五年前叩开世界遗产大门后,青城山-都江堰便肩负起世界嘱托;二十五年后的今天,它已头戴“三遗”光环,从受保护的遗产,蝶变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这条“活化”之路,凝聚着无数守护者的智慧与汗水,也见证着文化遗产与时代脉搏的同频共振。

图据/折耳兔璀璨蜕变从世界遗产到“三遗之城”

1974年3月3日,都江堰水利工程渠首出土了一尊汉代石像,通高2.9米,重约4.5吨,两袖刻有“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廿五日都水掾”“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珍水万世焉”铭文。这尊李冰石像于1996年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其承载的治水功绩与“珍水万世焉”的理念,也成为了都江堰市珍水传统与天人合一城市文明的源点。

图据/青城山都江堰

2000年,青城山-都江堰作为我国首个无边界围墙的文化遗产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其突出普遍价值获得国际认可。回忆起成功申遗的时刻,相关参与者至今心潮澎湃。更值得自豪的是,都江堰此后相继入选世界自然遗产与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成为全球为数不多拥有三项世界遗产桂冠的城市。

图据/折耳兔

从发掘遗产价值,到其突出价值得到世界认同,“青城山-都江堰”的申遗之路,是一段坚守与合力并重的岁月征程。申遗的成功更非终点,而是保护与传承的新起点。

图据/折耳兔

25年来,都江堰市始终践行申遗承诺,持续推动遗产长效保护:管理架构从分设走向统筹升级,保护与研究不断体系化、标杆化,社会对遗产价值的认知日益深化。通过多元融合与全域协同的实践,青城山-都江堰不仅拓展了物理边界,更深度融入城市发展脉络,持续焕发时代活力。

图据/折耳兔

“我们不仅守住了这份世界遗产,更努力让它焕发新生。”青城山-都江堰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用数据展现了这份坚守:2000年,都江堰市地区生产总值为44.75亿元,景区接待游客141.04万人次;至2024年,生产总值增至545.44亿元,景区接待游客达1050.05万人次。

青城山-都江堰世界遗产先后荣获“国家级文明风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优秀标志奖”等荣誉,并助力都江堰市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文化赋能影响力优秀城市”“天府旅游名县”等称号,连续三年入选“中国旅游产业影响力案例”。2025年6月,都江堰市凭借旅游发展水平、营销强度与带动作用等六大维度的出色表现,荣膺“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第六名、四川第一。

图据/折耳兔

这正是从“珍水万世”的古老智慧,走向“遗产赋能”的现代实践。  

质变飞跃从传统修缮到智慧保护

数据与殊荣背后,凝聚着的是都江堰人持之以恒的守护与开拓创新。二十五年来,都江堰市累计投入各类资金约30亿元,从遗产规划管理到文物保护修复,从合理调控游客规模到持续改善居民生活,始终致力于将每一项申遗承诺落到实处。

今年6月,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都江堰工作站正式揭牌启用。工作站总面积达1280平方米,设有文物整理室、库房、陈列室、摄影室及绘图室等多个功能空间。在这里,专业人员将系统开展出土文物的清理、登记、修复、研究与展示工作,全面推进都江堰市地下文物的保护、研究与利用。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都江堰工作站副站长杨洋指出:“作为‘三遗之城’,都江堰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文物调查勘探任务繁重。过去因人手有限,难以派驻专业人员全程跟进,导致地下考古工作长期停留在初步阶段,多限于抢救性发掘,保护与研究工作相对滞后。”他表示,工作站的成立将有力整合专业力量,更系统、更深入地推进区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

二十五年来,“传统工艺+现代科技”的保护理念已深深融入都江堰遗产保护的每一个细节。都江堰市陆续建成青城山-都江堰应急指挥中心、古建筑群智慧消防系统、安防消防系统以及覆盖遗产地的“全球眼”监控系统,构建起一张“人防+技防”的立体保护网。

在青城山-都江堰应急指挥中心,值班人员向记者分享了一个真实案例:“就在上个月,智慧消防系统自动报警,显示青城山建福宫附近一处温度异常升高。我们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及时排除了一起潜在的电气火灾隐患。若在以前,等到肉眼可见的明火,损失恐怕难以估量。”用值班人员的话来说,这套系统就像为遗产地装上了一双“火眼金睛”。

图据/青城山都江堰

同样在这二十五年间,都江堰市还完成了全市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数据库建设,并对伏龙观古建筑群进行了激光全息影像测绘与数字化整理,文物保护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不断提升。

图据/折耳兔

在市文保中心数字化工作室里,文保科科长胡青青一边操作系统,一边向记者展示伏龙观建筑群的激光全息影像。他感慨道:“以前,我们要检测建筑结构的微小变形,还得搭脚手架、用传统仪器一点点测量。如今,借助激光全息影像技术采集到的伏龙观建筑群的影像,我们就能及时捕捉到建筑群木结构的各种变化。这种从‘治已病’到‘防未病’的转变,正是科技为文物保护带来的革命性进步。”


活化利用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

当游客驻足在李冰石人像前,凝视“珍水万世焉”四个苍劲大字,仿佛能听见千年水声在耳畔回响。这句镌刻于汉代石刻上的箴言,不仅凝结着李冰时代“水为文明之母,当珍水为尚”的生态智慧,更如一根坚韧的精神纽带,串联起都江堰两千多年的治水文明。它不仅是都江堰人民坚韧乐观的精神源头,更是这座古城在现代社会中持续焕发生机的密码。

图据/青城山都江堰

在都江堰景区青都礼物门店内,工作人员廖玉华手持“都江堰卷轴”冰箱贴向记者介绍:“这是我们今年的爆款产品,很多游客都说拥有它就像拥有了整个‘都江堰’。”她注意到一个充满时代感的互动现象:“自从‘跟着冰箱贴游都江堰’在小红书走红后,年轻人会拿着文创产品去对应景点打卡,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体验方式,让古老水利工程变得可触可感。”

图据/又见都江堰

这种“可触可感”的遗产活化理念,正贯穿于遗产地文化传播的方方面面。近年来,都江堰市建成开放市博物馆、灌区史水情教育基地,常态化举办“磐石有灵”石刻展等文博活动。编撰出版《都江堰市文物志》等著作20余部学术著作,在《文物》《考古》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通过《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等真人秀节目、《寻古中国—古蜀记》等央视纪录片,以及《三分钟用游戏理解都江堰》等新媒体微纪录片,构建起多层次传播矩阵。大型舞剧《拜水都江堰》《诗意青城》的常态化演出,则让水文化在艺术舞台上流光溢彩。

图据/万里走单骑官博

在守护遗产本体的同时,都江堰更将“珍水”理念延伸至现代产业维度,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珍水产业矩阵”。依托优质水资源,培育出“都江堰矿泉水”“青城山泡茶水”等特色品牌,推动水经济向高端化发展。以水为媒,打造融创水世界、虹口漂流等亲水业态,形成“春夏秋冬皆可亲水”的全季旅游模式。更值得一提的是,当地将水文化与数字创意深度融合,开发出AR互动治水沙盘、数字孪生都江堰等创新产品,让千年水利智慧在数字空间获得新生。

从世界遗产到世界旅游目的地,都江堰走过了一条保护与创新交织的不凡之路。站在“后申遗时代”的新起点,都江堰将以“珍水万世”的永恒智慧为指引,持续探索世界遗产活化利用的创新范式,让流淌千年的水文明,继续滋养着这片土地的未来。

供稿: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杨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