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阁县王河镇:林下生“金”拓宽乡村振兴“致富路”
走进剑阁县王河镇的茂密山林,一片繁忙而有序的景象映入眼帘。昔日静谧的山林,如今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林上林木葱郁,林下药材错落生长。这一切生机勃勃的景象,源于王河镇以系统思维发展林下经济,并通过修建产业路网、完善水利命脉等扎实的配套建设,成功激活了青山蕴藏的“多层财富”。

配套先行,打通林下经济“任督二脉”
发展林下经济,首要解决的是“路不通、水难济”的瓶颈。王河镇深谋远虑,坚持“配套先行”,为产业腾飞打下坚实基础。在龙凤村、南华村等林下经济核心区,一条条崭新的产业道路如玉带般穿梭于林间。这些道路,不仅将以往难以进入的林地区域变成了畅通无阻的“生产车间”,更将运输成本大幅降低,让林下的产出能够便捷地走向市场。与此同时,龙凤村三口总计600立方米蓄水池建成,如同镶嵌在山间的宝葫芦,确保了药材生长的“生命之源”。纵横交错的产业路网、稳步推进的电网改造,如同一条条“毛细血管”,为林下经济的“机体”输送着必不可少的养分,彻底破解了以往“有产业无基础”的发展困境,打通了林下经济发展的“任督二脉”。
多元共生,构建“长短结合”生态产业圈
有了基础设施的强力支撑,王河镇的林下经济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元共生的繁荣态势。在长期的生态价值挖掘上,黄柏、百部等多年生木本中药材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军”。它们生长周期长,价值稳定,是守护绿水青山并创造持续经济效益的“绿色银行”。而在短期收益上,凤仙花、艾草等当年生或短期药材则扮演了“轻骑兵”的角色。它们生长快、见效早,能与多年生作物形成完美的时空互补,实现“以短养长”,让参与其中的农户和村集体年年有盼头、时时有收入。此外,极具潜力的林下生态养殖也已绘入蓝图。在龙凤村,规划年出栏20万羽的剑门关土鸡项目正有序推进。未来,土鸡在林中觅食,将形成“林—鸡”互促的良性循环:既减少饲料成本,又能疏松土壤、防治害虫,为林下经济再添一个高价值的生态闭环。这种“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的立体模式,共同构建了一个高效益、可持续的生态产业圈。
链式发展,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林下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仅直接带来了土地的产出增值,更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村民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成为产业工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村集体经济也通过参与项目建设和管理,获得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为乡村的公益事业和长效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展望未来,王河镇已绘就更宏伟的蓝图:在现有基础上,全面推进产业道路硬化与水利设施升级,构建“路成网、水到地”的现代化林下经济基础设施体系。从筑路引水的基础突围,到林药、林禽的立体布局,再到产业链的延伸拓展,王河镇正以智慧和汗水,在绿水青山间精耕细作,成功探索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康庄大道。这片被唤醒的山林,正以其“多层财富”,成为乡村振兴最动人的诠释。
(供稿:剑阁县王河镇人民政府陈子依)


















